頂壓前行的外貿成績單來之不易

本報特約評論員

中國外貿的韌性得益於不斷擴大的“朋友圈”。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加大和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市場多元化是保障外貿安全和韌性的關鍵舉措。通過大力拓展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深化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聯繫,我國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不斷降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持續深化與東盟全方位合作,積極拓展與拉美、非洲、中東等地區國家貿易往來,更加均衡、多元的國際市場格局加快構建,我國外貿抗風險能力不斷提升,戰略迴旋空間不斷拓展。

海關總署7月14日發佈數據顯示,以人民幣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1.79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2.9%。其中,二季度進出口同比增長4.5%,比一季度加快3.2個百分點,連續7個季度保持同比增長。在個別國家濫施關稅,違背國際貿易規則,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的背景下,我國交出總量增長、質量提升、變量可控的外貿半年成績單,着實來之不易。

面對世界經濟增長動能明顯不足,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擡頭,全球貿易壁壘增多,地緣政治影響加深,全球產供鏈安全和貿易秩序持續承受較大壓力的外部環境,今年的國際貿易不管是對中國,還是對全球其他經濟體來說,都充滿了不小的挑戰。而今年一開年美國政府一系列單邊關稅政策衝擊全球經貿秩序,更是給全球市場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加劇了全球經濟風險。

在這種形勢下,我國進出口已連續9個季度運行在10萬億元以上,今年上半年進出口比去年上半年增加了6000多億元。進入6月份,進出口、出口、進口這三項指標同比全部實現正增長,而且增速都在回升。上半年,我國對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實現增長,貿易規模超過500億元的夥伴數量達到61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個。鋰電池、風力發電機組出口增速都超過兩成,工業機器人出口上半年增長61.5%……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頂壓前行,規模穩中有增、質量優中有升,展現出了較強的韌性。

這種韌性得益於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後,我國通過發揮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逐步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形成了競爭優勢,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迅速增長,紡織服裝產業成爲我國外貿的主導產業,加工貿易成爲主要貿易方式。但我國沒有止步於低附加值產業和低附加值生產環節的快速增長,而是着力提升外貿“含新量”“含金量”,增強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競爭力,推動更多高科技屬性新產品加速出海,不斷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外貿結構優化有效抵禦了全球需求疲軟與貿易保護主義的衝擊,提升了中國製造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同時倒逼國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不斷培育新質生產力,鞏固產業升級和協同發展優勢。我國外貿向“新”而行,讓新動能加快集聚。

這種韌性得益於“朋友圈”不斷擴大。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加大和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市場多元化是保障外貿安全和韌性的關鍵舉措。通過大力拓展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深化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聯繫,我國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不斷降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持續深化與東盟全方位合作,積極拓展與拉美、非洲、中東等地區國家貿易往來,更加均衡、多元的國際市場格局加快構建,我國外貿抗風險能力不斷提升,戰略迴旋空間不斷拓展。

這種韌性得益於民營企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上半年,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62.8萬家,歷史同期首次突破60萬家,其中民營企業54.7萬家,進出口增長7.3%,佔進出口總值近六成。民營企業出口中,裝備製造業產品佔半壁江山,船舶、汽車、專用裝備等硬實力產品出口都實現了兩位數增長。經受了國際市場風浪的磨鍊,越來越多中國民營企業不斷成長壯大。今年以來,一系列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重點政策措施陸續出臺,極大增強了民營企業的發展信心,中國民營企業創新動能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已經成爲穩外貿的生力軍。

同時也要看到,下半年中國外貿將出現結構性機遇與複雜挑戰並存的局面,需要在全球經濟波動中尋求更多新增長點,並有效應對外部風險。近期多個國際組織都下調了今年全球的貿易增速,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對中國產品出口形成壓力。我們要在以新質生產力驅動貿易結構升級、強化多元化市場佈局的基礎上,注重發揮貿易支持政策協同效應,積極對接多個高標準國際經貿協定,穩步提升中國出口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附加值,爲外貿穩中提質、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