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調!2025年全國要新增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2億千瓦以上

2月27日,國家能源局發佈《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提出了2025年能源工作的主要目標:供應保障能力方面,全國能源生產總量穩步提升。煤炭穩產增產,原油產量保持2億噸以上,天然氣產量保持較快增長,油氣儲備規模持續增加。全國發電總裝機達到36億千瓦以上,新增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2億千瓦以上,發電量達到10.6萬億千瓦時左右,跨省跨區輸電能力持續提升。

綠色低碳轉型方面,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佔比提高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新進展。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機制進一步健全。

發展質量效益方面,火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保持合理水平。風電、光伏發電利用率保持合理水平,光伏治沙等綜合效益更加顯著。大型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初步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

推動抽水蓄能裝機容量達到6200萬千瓦以上

在積極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方面,《指導意見》提出,保持非化石能源良好發展態勢。積極推進第二批、第三批“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主要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建設,科學謀劃“十五五”“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佈局方案,穩步推進重大水電工程建設,積極推動海上風電項目開發建設,加大光伏治沙、光熱項目建設力度,推動抽水蓄能裝機容量達到6200萬千瓦以上,覈准一批條件成熟的沿海核電項目,因地制宜推動核能綜合利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到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衛斌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採訪時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佈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爲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佈局方案》提出,到2030年,規劃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爲重點的大型風光基地總裝機容量達到4.55億千瓦。《關於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提出,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爲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

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一方面有助於拉動投資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是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提升可再生能源供應能力的重要舉措,是穩增長和促轉型的有機統一。

林衛斌強調,保障“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順利推進的前提,是暢通“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風光電外送消納。爲此,《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堅行動。優選一批電力規劃明確的“沙戈荒”大基地和主要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送出通道,在保障送出通道電力供應能力的前提下,依託先進的發電、調節、控制技術,開展新型交直流輸電技術應用,有效降低配套煤電比例,實現高比例或純新能源外送。“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送出通道建設和先進技術應用將進一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研究建立能源行業碳排放覈算機制

在深入推進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設方面,《指導意見》提出,持續完善能源體制機制。完善能源資源探產供儲銷統籌和銜接機制,持續深化油氣管網機制改革,優化管網建設和運營機制。研究建立能源行業碳排放覈算機制。創新新能源價格機制和消納方式,推動新能源全面參與市場,實現新能源由保障性收購向市場化消納轉變。

研究制定綠電直連政策措施。出臺促進綠證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落實綠色電力消費促進機制,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製度,壓實電力用戶綠電消納責任。建立適應新型儲能、虛擬電廠廣泛參與的市場機制。

林衛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20多年的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我國電力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從滿足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要求的角度看,我國當前的電力市場機制仍有待健全。主要表現爲電能量市場還不夠完善,電價對供求關係反映不夠充分;輔助服務市場不成熟,靈活性調節價值實現不足;容量市場缺失,容量價值定價機制有待完善;綠證市場和碳市場不夠到位,綠色價值體現不足。

他進一步告訴記者,適應新型電力系統市場機制創新的核心是有效實現電能量價值、調節價值和綠色價值等,而有效實現三種價值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充分發力,讓政府在彌補市場失靈方面精準發力。當前,應針對上述我國電力市場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市場機制創新與完善,着力破解當前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新能源消納難、煤電轉型難、儲能規模化應用難和用戶側資源挖掘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