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排到10月 工廠滿產運轉超半年 儲能行業回暖了?
“動力+儲能”,還是“動力”或“儲能”,曾令諸多儲能企業舉棋不定。
8月22日,重慶銅梁,隨着海辰儲能第100GWh產品下線,這一難題的答案也變得清晰起來。“從創立起,我們便選擇‘專注儲能’的道路,具備從材料體系到產品體系、從系統集成到整站服務全鏈條的能力,全部爲儲能而生。”海辰儲能重慶製造基地總經理葉蓁表示,出貨量排名提升很大程度上源於“專注”。
近年來儲能領域的投資持續加碼,競爭白熱化態勢明顯。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2024年中國儲能電芯規劃產能超1000GWh,但實際出貨量僅300GWh,產能利用率不足35%。
不過,今年的畫風變了。“從今年3月起,海辰儲能廈門基地和重慶製造基地持續處於滿產狀態。目前,工廠的訂單已排至9月、10月。”海辰儲能製造板塊負責人表示。
風向變了?長時儲能成“香餑餑”
市場風向變了。
2019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明確規定儲能設施不得計入輸配電價,這一政策意味着電網公司無法通過輸配電價回收電網側儲能項目的成本,直接影響了電網側儲能項目的經濟效益和投資吸引力,導致電網側儲能項目投資建設停滯。
2019年11月,國家電網公司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嚴格控制電網投資的通知》,規定不得以投資、租賃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開展電網側電化學儲能設施建設,不再安排抽水蓄能新開工項目。這一政策進一步限制了電網側儲能的發展,減少了儲能項目的實施和投資。
彼時,動力電池是新能源領域資本熱錢的寵兒,不論是技術路徑、商業模式還是政策護航,一應俱全。儲能,則恰好是動力電池的另一面。
“我們剛好於2019年12月成立,雖然當時儲能不是風口,但我們認爲‘動力電池是新能源的入口,並不是終點’,新能源最終的目標是解決世界能源結構問題,它不能單靠動力解決,最終還需要儲能的參與,即常說的‘源網荷儲’。如果沒有‘儲’,‘源網荷’就無法閉環,也就無法改變世界能源結構。”上述海辰儲能製造板塊負責人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海辰儲能成立時便選擇專注儲能。
8月22日,海辰儲能第100GWh產品在重慶銅梁下線,其出貨量全球排名也從2023年的第五位躍升至今年上半年的第二位。
事實上,當下整個儲能市場的風向也發生了細微變化。今年2月,國家能源局印發《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指出要強化新型儲能等技術特別是長時儲能技術創新攻關和前瞻性佈局;國家能源局還在《新型電力系統藍皮書》中指出,我國要在2030—2045年滿足日以上時間尺度的平衡調節需求,在2045—2060年覆蓋全週期的多類型儲能系統運行需求。
政策引導,企業加碼。寧德時代(300750.SZ)、億緯鋰能(300014.SZ)等多家鋰電池儲能企業開始發力長時儲能。“海辰在2021年便關注到長時儲能需求,但當時市場並不清晰,大家對儲能的認知只是對能源的補充,都在疑惑(是否)真的有這種‘長時’(需求)?”上述負責人回憶道。
2023年12月,海辰發佈全球首款千安時長時儲能電池,2024年快速升級迭代推出∞Cell 1175Ah及∞Power 6.25MWh儲能系統。今年6月,全球首款千安時長時儲能專用電池——∞Cell 1175Ah在重慶基地量產下線。
大容量電池的核心價值在於度電成本。儲能電池作爲新基建屬性,投資者在產品安全的前提下,對度電成本和回本週期極爲關注。不過,大容量電池能否真正解決長時與經濟性兼得難題,仍需市場檢驗。
需求回暖?有廠商生產基地滿產半年
除長時儲能更受追捧外,需求端也有明顯變化。
去年以來,儲能電池前期產能擴張是行業擔憂的話題。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2024年國內儲能鋰離子電池新增規劃年產能達1116.38GWh,而2024年新型儲能新增裝機僅77.3GWh,2024年全年,中國儲能電池出貨量約301GWh。
“從今年3月起,海辰儲能廈門基地和重慶製造基地持續處於滿產狀態。目前,工廠的訂單已排至9月、10月,生產計劃十分飽和。”上述海辰儲能製造板塊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感受到行業在向好發展。
中國儲能網報道,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瑞浦蘭鈞、遠景儲能等企業的產線持續滿負荷運轉,訂單量激增至需排隊等候,有企業表示“客戶加價也排不了單”。
上述負責人將當前儲能發展階段類比爲動力電池的2016—2017年。這種判斷基於儲能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和成本的持續下降。“如果儲能技術迭代,使成本足夠低,甚至接近火電成本,那麼市場肯定也會增長。”其表示。
此外,海外儲能市場的增長也帶動了訂單量。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2025年1—6月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爲226GWh,同比增長97%。而據海辰儲能發佈的招股書(申報稿)數據,其海外收入佔比從1%提升至28.6%,且毛利率超過40%。
“我們採取‘local for local’的本地化運營策略,通過在當地佈局基地實現端到端服務能力。”該負責人介紹,在這種運營策略下,本地化團隊與鄰近服務資源點能實現快速響應,且服務全流程可量化。
記者梳理髮現,中國儲能企業出海正經歷根本性轉變——從單純賣產品轉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比如三一硅能,面對非洲礦業深加工政策引發的用電革命,爲客戶提供“光儲柴一體化”解決方案,幫助客戶降低用電成本約50%。該公司探索的“EPC+F”(設計採購施工+融資協助)和“投建營一體化”模式,既緩解了客戶資金壓力,又帶動了全產業鏈出海。
這種轉變契合全球儲能市場的需求變化。海外客戶特別是歐美高端市場,需要的不僅僅是電池產品,而是包括項目設計、系統集成、智能運維乃至金融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