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在身邊】用心守護那片山、那方土
無論是田間地頭的爭執,還是鄰里之間的爭吵,只要是羣衆的事,王忠民都當成大事、要事,從不厭煩。羣衆利益無小事,別看是小糾紛,針眼大的窟窿也可能露出斗大的風,小矛盾處理不好,也可能釀成大禍。王忠民經常把這句樸實的話掛在嘴邊。年近7旬的王忠民是運城市臨猗縣嵋陽鎮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一名專職調解員,爲山西省一級調解員。從事調解工作10年間,王忠民累計解答羣衆法律諮詢800餘次,受理各類案件468件,調解成功429件、引導法院訴訟39件,結案率100%。
從不把任務當負擔,不把糾紛當麻煩,王忠民圍繞“在調解中傳遞快樂”主題,形成了一套“快樂調解法”,用“六個一”提高調解效能,傳遞社會正能量。他用一張微笑的臉,傳遞信任的力量。王忠明堅信“微笑是信任之門的鑰匙”,堅持用微笑拉近與當事人心靈的距離,用善意搭建順暢有效的溝通橋樑。他用一雙敏銳的眼,捕捉解紛的契機。在10年的調解中,王忠明歷練了一雙“福爾摩斯”眼,面對是非曲直、難以辨別的矛盾糾紛,通過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把握矛盾重點,找到糾紛焦點。他用一顆真誠的心,融化隔閡的堅冰。面對久拖不決的矛盾,王忠民不說大道理,而是用不顧辛勞、不計得失的實際行動和真情感動當事人,使其態度轉變,讓糾紛迎刃而解。他用一張幽默的嘴,營造輕鬆的氛圍。面對雙方當事人對立情緒嚴重的糾紛現場,王忠民就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緩和現場氣氛,平復雙方情緒,使當事人樂於配合調解。他用一雙溫暖的手,扶起生活的希望。在一些勞資、債務等矛盾糾紛,常有一些當事人生活比較困難,王忠民秉承“立足調解,高於調解”理念,給予當事人關愛和幫扶,幫助當事人生活走上正軌,從源頭上杜絕糾紛的反覆。他用一雙麻利的腿,跑出羣衆的期盼。王忠民充分發揮自己“老孃舅”身份的獨特作用,以及自身懂法律、曉法理,熟知羣衆的心理和語言優勢,跑遍嵋陽鎮的大小街道,在調解中普法,把維護羣衆合法利益放在首位。
基層矛盾多,有時甚至比較複雜。調解一起糾紛,往返十多趟,反反覆覆五六次是常事。調解過程中,王忠民也曾感覺到吃力,但在困難面前,他沒有退縮。他發揮着共產黨員“釘釘子”的精神,面對不懂的法律問題,不斷查閱書籍、找依據;遇到棘手難題,就虛心向身邊老調解員請教,直到把問題弄明白才罷休。就這樣,他一邊學一邊練,邊調解邊探索。爲調解成功一起土地上訪糾紛,王忠民制定了3種調解方案、先後5次往返當事人家中,反覆瞭解雙方訴求和底線,爲儘快解決糾紛,王忠民溝通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講法律、談感情,期間採用“心理調適法”,一點點將雙方差距縮小,直至達成一致意見。晚上12點多,在王忠民不懈努力下,雙方達成協議,當事人得到應有的經濟補償,因半畝地引發的長達九個月的上訪案件終於案結事了、事心雙解。
抖音辱罵引發案,公調對接平事端;土地承包起糾紛,依法調解平風波;槐樹落葉起事端,巧化矛盾息糾紛;母離父亡兒淒涼,依法調解得保障;訪調對接解煩事,學法懂法促和諧;拖欠工資起矛盾,依法調解化干戈等。類似的糾紛還有很多,雖調解中困難重重,但從來沒有壓倒過王忠民。共產黨員流血犧牲都不怕,還會怕這點困難?儘管調解員工資待遇不高,但古稀之年的王忠民依然堅守在調解一線。
“如果說每一次調解就是風雨路上的一次跋涉,那麼每一次調解成功,就是風雨後的彩虹。如今,對我而言,調解不僅僅是守護‘小家’,更是爲了守護和諧社會的‘大家’。調解工作雖然艱苦,但是想到能爲百姓解決一些實事,便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將繼續守護我所熱愛的那片山、那方土,用一顆老黨員的初心爲百姓謀更多的福祉。”王忠民一邊走一邊說。電話鈴聲一響,他又繼續奔波在調解的路上。
(來源:廳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