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煙有爆炸風險 民衆應秉持三不
國健署提醒,電子煙除了傷身,還可能有爆炸風險,呼籲民衆遠離電子煙。(王家瑜攝)
近日美國一名15歲男孩因電子煙爆炸,導致手掌骨頭外露、手指截肢、臉部嚴重灼傷。國民健康署提醒,電子煙除了傷身,還可能有爆炸風險,手部、臉部、腿部及生殖器最容易受傷,民衆應秉持「三不政策」,不嘗試、不購買、不推薦,遠離電子煙。
根據國健署2023年青少年吸菸行爲調查及2022年國人吸菸行爲調查結果,國中、高中職生電子煙使用率各爲3.2%、6.3%,青少年使用率爲4.8%,推估有5萬多名青少年吸食電子煙;18歲以上電子煙使用率則爲1.4%,推估18.5萬多人使用。
美國CDC指出,大部分電子煙含有具高度成癮性的尼古丁,影響青少年大腦發育,損害會持續到約25歲。電子煙釋出的甲醛、乙醛、超細微粒、重金屬等有毒或致癌物質,可能引發阻塞性細支氣管炎,並造成腦、心、肺、肝、腎等器官損害。
國健署說明,電子煙爆炸引起的燒傷,嚴重程度以二度、二度和三度燒傷組合爲主,若色素細胞與神經皆遭破壞,除了留下明顯疤痕,更可能導致功能喪失。大多數的爆炸發生在口袋中,容易導致大腿及生殖器受傷,也很常發生在手、臉、眼睛、嘴巴等部位。
我國2023年3月22日修正施行《菸害防制法》新法,全面禁止包含電子煙在內類煙品的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使用者最高處1萬元。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強調,電子煙無助於戒菸,呼籲民衆守護自身健康,利用多元戒菸服務,並善用戒菸專線、line戒菸諮詢,制定個人化戒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