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從 AI 地緣政治 探索數位疆界
今年4月,由臺灣和日本藝文界朋友組成的「臺日共丸」聯盟,陸續在大阪世博和瀨戶內藝術祭會場裡發表了裝置藝術作品《月亮上的臺灣》。除了想讓世人關注臺灣的存在,還有一個更宏觀的命題——「去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
去國家化,對許多人來說,或許過於理想;但回顧人類歷史,所有的大規模戰爭與浩劫,幾乎都與「國家」這兩個字緊緊交纏。國界、國族、國家利益、國家認同,一層層疊加起來,編織出無數悲劇,也構成了近現代世界的主旋律。
而這一切,從1900年開始,已有深刻的鋪墊。那一年,瑞典政治學者魯道夫·謝連(Rudolf Kjellén)正式提出「地緣政治(Geopolitics)」的概念。他認爲,國家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必須不斷擴展自己的空間與資源,否則便會衰敗、滅亡。這樣的思考迅速影響了20世紀的列強競逐,從麥金德的「心臟地帶理論」,到馬漢的「海權論」,地理成爲國家生存與支配的命脈。
地緣政治是一張看不見的網,把世界劃分成一個個國界明晰、利益衝突的疆域,也把人類命運鎖進一個永恆競爭的結構裡。二次世界大戰、冷戰,一場場戰爭不是爲了文明,不是爲了和平,只爲國家利益。然而,人工智慧與數位科技全面崛起的今天,地緣政治的場景正在悄悄改變。
疆界,開始從山川河流,轉移到數據流、雲端節點與演算法平臺。權力,開始從軍事基地與油田,轉向超級電腦、量子通訊與AI模型。這就是AI地緣政治時代的輪廓。在這個時代,誰掌控算力(computational power)、資料流(data flow),誰制定了演算法規則(algorithmic governance),誰便重塑了世界秩序。
美國限制中國取得高階晶片,正是地緣政治的數位版延續;SpaceX在烏克蘭戰爭中提供星鏈網路支援,則揭示了未來戰場將不再只是地面,而是穿越天際與雲端。我們正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格局:國界仍在,但資訊疆界更深刻;軍隊仍在,但演算法更致命;外交仍在,但平臺規則更具實力。也因此,去國家化這個概念,在AI時代有了新的可能性與新的矛盾。不再只是烏托邦式的想像,而是對現實結構進行深刻反思的起點。
如果數據流與資訊平臺已跨越國界而存在,人類是否能跨越國界而思考?如果算力與演算法成爲新的「疆界劃分者」,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提前構思一個超越國家利益的新世界治理模式?
臺日共丸在《月亮上的臺灣》裡所提出的提問,不僅是爲了臺灣尋找國際聲音,更是在爲整個人類文明探索一條未來的道路,一條或許可以減少戰爭、減少割裂、減少對立的人類共同體道路。
未來的地緣政治,不會消失。但如果AI可以成爲連結而非分裂的力量,如果數位疆界可以承載理解而非製造恐懼,那麼地緣政治不再只能是競爭與主宰的劇本,而可以是共享與共生的新敘事。
也許有一天,在另一個世博的月球基地上,我們不再以國家來標誌自己,而是以人類這個唯一且共同的身分,在星空之下,重新命名這個世界。在那樣的一天,或許,我們真正實現了約翰·藍儂(John Lennon)在Imagine這首歌中所描繪的夢想:沒有國界,沒有仇恨,沒有戰爭,只有人們在和平中自由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