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新疆發展成果 領略文化交融魅力——活力新疆讓參訪外媒記者印象深刻

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9日電 題:點贊新疆發展成果 領略文化交融魅力——活力新疆讓參訪外媒記者印象深刻

新華社記者尹茹紅

6月30日至7月8日,來自23個國家的24位媒體記者參加了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的“走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主題參訪活動,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吐魯番、喀什等地的社區、企業、文化場館、宗教場所等,深入感受新疆各族羣衆的幸福和諧生活,瞭解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成果,領略新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魅力。

感受各族羣衆幸福和諧生活

“新疆反恐和去極端化鬥爭關係各族羣衆利益,繁榮穩定的新疆符合各族羣衆期待。”在觀看反恐紀錄片、參訪新疆反恐和去極端化主題展之後,埃及《七日報》外事新聞副主編拉芭卜·法希說,“我們瞭解了新疆的歷史,尤其是與恐怖主義鬥爭的歷史,現在的新疆十分安寧祥和。”

尼日爾《時代報》社長蘇雷說,尼日爾也面臨反恐和去極端化方面的挑戰,希望能夠借鑑中國的經驗。他還表示:“參觀了喀什市艾提尕爾清真寺、新疆伊斯蘭教經學院後,我看到在這裡人民充分享受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

在伽師縣飲水思源展示館,索馬里國家通訊社記者阿卜迪卡尼·阿卜杜拉希·艾哈邁德瞭解了伽師縣人民從喝不上乾淨水到飲上安全水的奮鬥史。他感嘆道:“這是我親眼見證的。人民安居樂業,享受着幸福的生活。”

走進喀什市東湖社區,穩定、和諧、希望成爲南非獨立傳媒、中非新聞通訊社及南非新聞網特約專欄作家布萊恩·索庫圖對社區印象的關鍵詞。當得知社區牆上印着的中文分別是“未來”“願景”“希望”時,他笑着點頭說:“人們相親相愛,讓我感到這裡充滿了希望。”

點贊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

新疆各族羣衆的幸福和諧生活離不開新質生產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作用。從現代農業產業園到農產品種植先進技術,從智能化工業到產品檢測與加工技術應用,新質生產力對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不斷刷新着外媒記者的認知。

當被問及對於新疆經濟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時,剛果(布)《布拉柴維爾快訊報》高級記者格洛麗亞·伊梅爾達·洛賽雷·佩亞的回答是“創新”。她表示,農業發展的創新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此同時,“中國西北地區的農業發展爲該地區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當地公司還對農民進行培訓,提高了他們的生產能力和生活水平”。

“我在新疆看到了各種新技術的應用,比如利用極端高溫的氣候條件進行汽車性能檢測,耐鹽鹼水稻的培育,無人機應用爲棉花種植按下‘加速鍵’,自動化生產和人工智能發展助力棉花加工等等。新疆作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未來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 日本共同社外信部記者北藤稔道說。

意大利媒體人梅琳·洛佩茲表示:“這些高端科技創造了就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對世界其他國傢俱有借鑑意義。”

領略多元文化傳承與保護魅力

新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魅力也深深打動了參訪的外媒記者。在參觀了新疆藝術劇院木卡姆藝術團的表演後,吉爾吉斯斯坦《旗幟報》文化部主任塔什塔納利耶夫·博洛特別克·別伊舍巴耶維奇豎起了大拇指,稱讚演員專業的演出與導演精妙的調度,並表示“這一表演一定會獲得觀衆的喜愛”。

走進喀什古城,馬爾代夫媒體中心記者瑪利亞姆·米爾扎姆·馬蘇德不住稱讚:“太美了!人們的生活如此安寧,同時又充滿活力。”阿爾及利亞《聖戰者報》記者薩米婭·布拉利卜激動地說:“我在喀什古城看到的歌舞表演,融入了這個歷史悠久的地方的很多文化元素,讓我驚歎。”

漫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中,菲律賓邦薩摩洛穆斯林自治區過渡委員會成員加福爾對中國在文化傳承與保護方面所做的工作予以高度評價。他看着博物館中正在欣賞文物的孩子們說道:“這些孩子可以從中瞭解自己國家的歷史,這正是歷史文化世代相傳的象徵。”

“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中國。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這是一次改變人生的旅行,我一定會再找機會來中國看看!”在參觀交河故城等文化遺址後,波黑聯邦電視臺紀錄片欄目主編納米克·卡比爾動情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