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孩兒》:母女版末路狂花,古怪與新鮮並存

《小孩兒》是一部盡是荒唐、卻滿載溫馨的母女公路喜劇,作者有種獨特的表達,擅用不着調並且不管邏輯的幽默、快速切入的“奇想兌現”來展現這段非傳統旅行的精彩。一個永不成熟的母親和她長久未見的女兒共同踏上的一場公路之旅,兩個孩童的母女倒置,亦真似夢的一趟旅程以及跨越代際的共同尋家之旅構成了整片的多議性。母女二人靠在一起,對視的鏡頭……靜謐而幸福,情感在中間流淌,孩子對母親天然的愛與依賴,美好純粹幸福得讓人流淚。

該片講述了住在兒童之家的露,和突然來訪的母親一起踏上了前往波蘭外祖母家的旅程。幾年前,卡琳娜認爲“與其有一個不合格的媽媽不如沒有媽媽”,於是便離開了自己的女兒露。一天,媽媽突然出現在兒童福利社,露來不及等老師回來便和媽媽踏上了旅程——卡琳娜計劃一路開回波蘭到母親的家裡拿存在那裡的鉅款。一路上兩人上演“邦妮和克萊德”,卡琳娜的“瘋狂”感染着露,然而這樣流浪的日子並不是露想要的...

不着調的媽帶着被拋棄的女兒一路開着藍色的老車在路上去看素未謀面的姥姥,住在小旅館,看黑白電影,戴假髮玩角色扮演,逃單路上搭車,玩着鬧着走了一路,最後到達了目的地也必須回到原點。媽媽古怪跳脫一往無前,女兒卻在乎歸途,反正最後錢在心在,等下次再來一場不必豪賭的出發。電影落幕,邦尼與克萊德再次分離,媽媽繼續自由,小孩得到了一個“甜蜜的家”。看起來不像母女的兩個人踏上一場類似逃亡一般的有趣的旅程,享受這一場冒險,是我期待的也被感動的一次出逃,直戳我心。

整個片子質感特別有趣,非常有老電影的質感。時不時出現的大字,出現的兒童想象的畫面都特別有趣。或許這個小孩兒不只是她媽對她的習慣稱呼,也是她媽的某種自述吧。就像孩子中的孩子不僅指那個新生的孩子也指他們自己一樣,她媽其實也就是個小孩。缺失的母親和壞母親相比究竟哪個更好,確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我們確實要允許父母的某種不正常,因爲他們也是人,也可以是個小孩。

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李同學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影片很獨特地以母女爲主人物,男性在她們的世界裡幾乎完全消失了(連順風車卡車司機都是女性)。但故事中的時間範圍並沒有被拉寬到足夠離譜的地步,兩人完成一次充滿和解或是直面創傷的旅行,但又鮮少讓她們必須處理那種袒露情緒或是充滿對峙的情緒時刻;大多數時候很想笑,偶爾又莫名覺得難過,古怪與新鮮並存。

其實影片調子本身是壓抑中取樂的,被母親拋棄的露和未盡到母親職責的卡琳娜的關係註定會引人進行審判,要讓片子往深去走也意味着這趟對露來說寶貴之極的親子旅程變得悲傷而已,也許卡琳娜稱呼露爲“小孩兒”的行爲本身也讓這位母親像個小孩兒,但這何嘗不是一個成熟的做法呢?用扮演的關係、假定的身份避開了露對母親多年的怨懟以及道德的審判,反而讓這段旅程成爲一種重塑母女身份的契機。在這一段公路的旅程,卡琳娜和露的相處何嘗不是卡琳娜和外婆之間的複製,也許最後卡琳娜並沒有真的給予了露一個家,但承認自己的浪子性情而讓露回到想要的生活裡,何嘗不是一種“長大”呢?

打破束縛已久的心房,永遠保有自由反叛的瘋狂,這是女性公路片永恆的內核,也是兒童電影與生俱來的特質,有點像是更加輕鬆的母女版末路狂花,彈出跳躍的字幕和活潑挑釁的鏡頭無不在詮釋着她們俏皮動作中的純真。母親是敏感脆弱的,而女兒是堅強成熟的,彼此在一次次的叛逆中得到愛的支撐與成長。就像湖南企發文化王老師說的,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珍惜今天,珍惜現在,風舞落葉的日子,珍重一份別離,春暖花開的季節,珍愛那份熱烈,把生命的完美寫入歲月的篇章,讓人生的精彩染入每一個路過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