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暑期檔有些“慢熱”

8月以來,電影市場連續高速增長。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8月6日17時43分,2025年暑期檔(6月至8月)總票房(含預售)突破75億元。《南京照相館》《浪浪山小妖怪》《戲臺》等10餘部影片網絡評分集體站上8分,《東極島》《捕風追影》等即將加入戰局的新片拉滿期待值。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今年暑期檔,“慢熱”或許比較合適。檔期前半程市場略顯平淡,但隨着一批高質量影片口碑不斷髮酵,票房逐漸呈現逆勢上揚的趨勢。良好勢頭進一步拉動觀影熱情,助推票房持續走高。

今年暑期檔爲何“慢熱”?以往,部分影片擅長搞營銷,未上映便通過八卦消息、炒作手段吸引關注;還有的深諳製造話題,電影上映後熱搜不斷,營造“熱議”氛圍。不過,營銷是把“雙刃劍”,若作品本身質量不過硬,很容易導致觀衆期待與實際體驗產生落差,短期可能維持一定熱度,長遠則會透支大衆的觀影熱情。

與之不同,今年暑期檔多部影片靠口碑驅動市場熱度。比如,《南京照相館》憑藉歷史記憶與情感共鳴引發觀影熱潮,上映後連續多日票房破億元;原本不被資本看好的《戲臺》,因預售票房低迷、遭遇大片擠壓而推遲一週才上映,但隨着口碑發酵,越來越多觀衆願意走進影院支持這部“慢功夫”喜劇,如今該片票房直衝4億元,黃金場次一票難求。

相較於熱衷營銷的“爆款”,口碑傳播的速度或許不夠快,但後勁更足。從街談巷議到網絡熱議,從個體感動到羣體認同,這種源於真誠體驗的傳播鏈條,其可信度與穿透力遠非一般營銷所能企及。

文化產業作爲精神食糧的供給者,核心價值絕非僅由點擊量和票房數字所定義。《南京照相館》通過“觀影+教育”聯動模式,探索社會價值與商業回報的雙贏路徑;《浪浪山小妖怪》通過手繪動畫融合水墨風格,呈現東方美學,激發大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這些又怎能不說是票房之外的另一種成功呢?

暑期檔“慢熱”恰恰證明電影市場正在從依賴話題造勢轉向內容深耕。當下文化產業,不乏喧囂一時的“爆款”,重金營銷、明星加持、話題炒作輪番登場,看似熱鬧卻難掩內容空洞。喧囂散盡,留給觀衆的只能是一聲失望的嘆息。如此竭澤而漁,非但不能繁榮市場,反而會侵蝕文化消費最寶貴的根基——信任。

口碑纔是最長效的營銷。唯有以匠心深耕內容沃土,在思想內涵上精雕細琢,在藝術表達上銳意創新,在製作水準上精益求精,方能爲口碑的孕育提供豐厚養分。有時候,“慢即是快”。要相信,誠意之作終將贏得口碑與市場的雙豐收。

來源/經濟日報(作者姜天驕),原標題《電影暑期檔爲何“慢熱”》

本文源自:經濟日報

作者:姜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