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設備行業觀察:配網擴容迫在眉睫;直流輸電技術路線成關鍵

2025年電力設備行業迎來技術與市場的關鍵抉擇。隨着光伏裝機在“十四五”期間完成率超預期(114%),電網消納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三北地區外送通道建設滯後、南方分佈式能源激增與配網容量不匹配,進一步加劇結構性矛盾。在此背景下,配網擴容與技術升級、直流輸電技術路線選擇成爲支撐新能源消納與電力系統安全的核心命題。

配網擴容與技術升級成當務之急

分佈式光伏與充電樁的快速滲透,正倒逼配網體系重構。數據顯示,近五年配網投資佔比持續下滑,容載比已回落至十年前水平,部分區域配網運行接近承載極限。以內蒙古爲例,其2024年底新能源裝機達1.35億千瓦,遠超火電規模,但本地消納仍依賴源網荷儲協同機制,綠氫、綠氨等新場景雖開拓了消納路徑,卻尚未形成規模化替代。

政策層面,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意見明確提出,配網需向“柔性化、數字化、互動化”轉型。杭州作爲國內第二個用電量破千億的省會城市,通過電網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將477座變電站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並投運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爲高負荷區域提供了擴容樣本。技術迭代上,國家電網近期申請的“光明電力大模型”商標,或將爲配網智能化提供算法支持,優化負荷預測與分佈式能源調度。

企業端,配網一二次設備廠商加速佈局數字化解決方案。例如,金盤科技依託全球電力設備供應能力,爲風電、儲能等領域提供關鍵設備;內蒙古綠晟新能源在庫布其沙漠建設的110萬千瓦光伏項目,配套電網接入方案已納入區域規劃,試圖通過集中式外送緩解本地壓力。

直流輸電技術路線決定未來競爭力

儘管2024年直流特高壓開工量同比下降,但其長期確定性未受動搖。新能源外送需求與遠海風電開發,推動直流技術向更高電壓等級、更低損耗方向演進。當前,LCC(電網換相換流器)與VSC(電壓源換流器)兩大路線競爭激烈:前者適用於大容量、遠距離輸電,但依賴強交流電網;後者具備孤島運行能力,更適合海上風電等場景。甘肅—浙江±800千伏特高壓工程開工,標誌着跨區域輸電通道仍在擴容。

技術攻關層面,柔性直流(如SLCC)在遠海風電送出中展現潛力。以廣西防城港海上風電項目爲例,其採用全嵌巖基礎技術,實現零補貼平價併網,但配套輸電方案仍需適配高頻波動性電源。此外,國家電網“光明大模型”擬通過多模態數據融合,優化直流系統運行效率,未來或可解決新能源隨機性對電網穩定性的衝擊。

市場端,特高壓設備商加速出海。中國西電、思源電氣等企業依託國內項目經驗,競標東南亞、中東地區高壓直流工程。與此同時,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光伏基地計劃2025年併網,配套外送通道建設將檢驗多技術路線協同能力,爲全球高比例新能源電網提供參考。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