澱粉選對有訣竅!醫教聰明選擇小撇步:改善腸道環境

▲挑對澱粉可以幫助脂肪代謝。(圖/Unsplash,以下同)

記者鄒鎮宇/綜合報導

你每天吃的白飯、麪條、芋頭或地瓜,其實都屬於澱粉類,但同樣是澱粉,對身體的影響卻大不相同。臺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澱粉分爲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兩種,前者消化速度較慢,有助於讓血糖緩慢上升,支鏈澱粉則較容易被身體分解,導致血糖快速衝高。這些差異不只關係到血糖穩定,還可能影響肥胖、糖尿病、甚至癌症和腦部健康。

張家銘醫師19日在臉書指出,澱粉並非壞東西,重點在於選擇與搭配。直鏈澱粉分子結構較長,消化過程緩慢,有助於減緩血糖上升;支鏈澱粉則結構像樹枝,消化快、口感佳,但容易讓血糖飆升。因此,他建議民衆不必完全戒掉白飯,可挑選高直鏈澱粉的米種,或混合糙米、燕麥等全穀類,既能顧及口感,也兼顧健康。

除了這兩種澱粉,還有一種叫做抗性澱粉,它不會在小腸完全分解,而是一路進入大腸,成爲腸道好菌的養分。抗性澱粉能促使好菌產生短鏈脂肪酸如丁酸,有助於抗發炎、降低膽固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張家銘建議,日常生活中可嘗試將飯菜放涼後再食用,例如冷掉的壽司飯、馬鈴薯沙拉、或隔夜飯再加熱,這些方法都能提升抗性澱粉的含量,默默改善腸道環境。

談到澱粉的另一個重點則是「肝糖」,張家銘指出,澱粉分解後的葡萄糖會先儲存爲肝糖,主要分佈在肝臟與肌肉,猶如身體的電池,隨時可釋放能量。然而,糖尿病患者的肝糖結構常出現異常,導致能量供應不穩,血糖也容易波動。有趣的是,常見的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除了降血糖,還能改善肝糖的結構穩定性。至於日常保養,張家銘提醒,維持肝糖健康主要靠規律運動,像快走、慢跑或重訓,都能讓葡萄糖儲存得更好,避免血糖大起大落。

他進一步說明,肝糖異常與癌症、腦部疾病也有關聯。例如在肝癌細胞中,肝糖顆粒更易分解,變成「一次性電池」供應能量;而罕見腦病拉福拉症則會導致肝糖鏈異常延長,堆積成不溶聚合物,影響腦部健康。這些現象都提醒我們,肝糖不只是儲能,更是健康與疾病的關鍵。

最後,張家銘叮嚀,吃飯不只是爲了填飽肚子,更是與身體能量分子互動的過程。聰明選擇澱粉、適度搭配全穀類、偶爾讓飯菜放涼再吃,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都能讓血糖更穩、腸道更健康,甚至有助於大腦保健。這些看似微小的生活調整,長期累積起來,能帶來顯著的健康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