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將退出歷史舞臺! 杭州年輕人打卡「時光驛站」
1958年建成的北京電報大樓。(中新社資料照片)
據「東西問」客戶端報導,暮春的杭州武林廣場電信營業廳,成了年輕人爭相打卡的「時光驛站」。他們在電報紙0.14元/字的方格里反覆推敲,將語句化作電波傳遞出去。這源於一則消息:2025年5月1日起,杭州將全面停止電報業務,屆時大陸全國僅剩北京最後一方電報窗口。
上一代人熟悉的電報代碼,正在隨着時代落幕。但還是有一些年輕人試圖感受這一「小衆服務」。他們當中不少人乘坐高鐵專程而來,彷彿一場跨越時空的集體儀式。
「有急事速回微信」,0.14元/字
這些天,杭州武林廣場電信營業廳幾乎平均每天收到電報500封。而在清明假期,三天更是收到了近2000封電報。這段時間的「瘋狂」業務量,已積壓了2600封電報尚未發出。
「90後」杭州姑娘王君4月9日發往紹興的電報,到今天還沒有收到,但她也並不着急。王君告訴東西問客戶端:「主要是給自己和朋友們留個紀念,因爲在此之前對電報的瞭解只停留在文學作品中。」
前來「打卡」發電報的年輕人,多數依舊因循着發電報「惜字如金」的老規矩。王君在電報紙的方格子裡寫下「明天會更好/順祝春祺」。她說:「那種感覺,或許有點像在這個時代給舊友寫封信。只不過最近電報業務比較火,此時發一封電報也不會顯得太過『老派』。」
得知5月後杭州將暫停電報業務的消息,「80後」何先生計劃趕在「五一」假期前去杭州玩幾天,順便體驗一下發電報。「這次多發幾封,留作紀念。」何先生說。
想要珍存這份記憶的,還有「00後」音樂人竇欣源。他將幾封電報分別發往了北京,以及浙江的其他地方。這是他第一次發電報,「想趁着末班車體驗一次。」竇欣源說。
如果這是最後一條電報,發點什麼好呢?一名網友的提議獲贊不少:「急事速回微信!」——簡單的六個字充滿了「冷幽默」。當一項發明因科技迭代成爲歷史時,我們容易傾向於用略含悲憫的語氣去談論它,稱讚它不朽於世的功績,似乎在擔心,我們在享受新生技術時,會徹底遺忘它彼時誕生的意義。
從前,車馬郵件都慢
電報是一種用編碼代替數字和文字,再將其以電信號發送出去的即時遠距離通信方式,誕生於第一次工業革命末期。
與如今用電報抒懷不同,20世紀70年代左右的電報內容並不都是喜事兒,更多的是急事、要事,甚至傷心事。
在北京市民田女士的印象裡,兒時家裡收到的電報並不多。因爲打電報需要按字收費,所以電報內容一般都很簡潔,是真正的「惜字如金」。
「電報其實就是一張紙,打開來也就短短的幾個字,每個字上面都標着4個數字,漢字就是由這些數字代碼翻譯過來的。70年代初,發一封電報需要幾毛錢,當時寫一封信才8分錢,所以那時一般沒有急事,大家都不發電報。」田女士兒時記憶最深的兩份電報都與家裡的喪事有關。
一份是70年代初,當時她十來歲,「我記得是姥姥去世了,母親帶着我急急忙忙地去郵局,給遠在內蒙古、東北兵團當知青的舅舅和姨媽發電報。」田女士說,那時候發電報到各個區域的費用也是不一樣的,遠的地方每個字的收費就更貴些。
另一次是在80年代初收到的一份電報。田女士說,與普通派送信件不一樣,派送電報的郵遞員會騎着自行車或摩托車專程而來。
那天,只記得郵遞員騎車到了衚衕口,就扯着嗓子喊父親的名字說有電報。那封電報是從老家寄來的,她湊在跟前看父親打開那張薄薄的信封,電報裡只有短短的五個字:「母病危速歸」。接到電報後,父親便匆匆忙忙地回了老家,再見到他時,帶回來的就已經是奶奶病故的消息。
拍一封電報,寫信人上午發出,收信人當天就能看到,再偏遠的地方,第二天也總能抵達。田女士說,那時候老百姓家裡還沒有電話,電報是最迅速卻也最奢侈的通信方式。「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好事、喜事,親戚們會在信裡講,寫三大張紙,甚至夾一張照片放信裡面,也不過是一張郵票錢。但隨着電報而來的,一般都是大事、愁事。以至於到後來,只要一聽郵遞員喊我們家人的名字說有電報,我這心裡都會咯噔一下。」
任宏是杭州電信最後一名專職電報員,今年12月,他就要退休了。在報房裡,他負責接收營業廳發來的電報,然後根據電碼本把代碼轉換成文字,再打印封裝。「這算是進入現代通訊時代後,電報業務爲數不多的『高光時刻』。畢竟以前一年才發20份左右,是網路流量帶火了這個沈寂已久的業務。」任宏說。
提起電報曾經的輝煌,任宏說:「當年杭州報房300個人,24小時運轉,電報寄向全國各地和國外,內容囊括新聞電報、海洋業務電報、氣象電報、銀行電報、民間通訊電報等等,家人病危、升學也會使用電報。」
任宏說,那時候每天要處理200張電報,一分鐘能打90多個字。「那時,電報行業是年輕人熱火朝天的奮鬥場所。」沒想到,電報業務的終結,比他的退休來得更快。
任宏提到,5月1日電報業務停止前,他會給自己也發一份,作爲紀念。電報內容要寫什麼?這位老員工竟一時也想不出了。
「惜字如金」的獨特書寫文化留下時代印記
5月1日之後,北京將成爲大陸全國唯一一個能發電報的城市。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內,「電報窗口」四個字尤其醒目,與營業廳內那些新潮、時尚的手機形成鮮明對比。
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北京發出的電報僅能發到北京本地、河北石家莊、山東濟南和浙江杭州。
在互聯網時代,即時通信成本低,通達全球,信息內容從文字、圖片再到視頻無所不包。電報已失去發展之初的地位與作用,因此其退出歷史舞臺是時代進步所趨,也是文明發展新階段的印證。
電報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也引發思考。在北京郵電大學郵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國君看來,電報時代因高昂的資費而形成電報紙上「惜字如金」的獨特書寫文化,從而也留下時代的印記。
電報紙短情長,與如今文字信息濃度和情感重量漸失形成強烈對比。電報可能正在離開生活中心,但它正在迴歸記憶深處。從應急通信到情感連接,從紙上字句到心中溫度,一封電報的意義,遠不止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