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週年!太管處持續3大目標修復重建 6大熱門景點列重點

▲今年2月太管處同仁不畏困難踏查錐麓古道。(圖/太管處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臺灣重要的自然資產,也是無數人心中的記憶寶藏。在去年連續經歷地震與颱風的侵襲,不僅對園區內的自然景觀造成破壞,也對周邊居民的生活、經濟帶來了嚴峻挑戰。太管處以崇敬大自然的精神,集合衆人的智慧,讓山林休生養息,持續與花蓮民衆、專家學者、地方政府與社團共同合作,分期分階段來恢復太魯閣的風貌。

▲布洛灣聯絡道路受連續颱風影響嚴重崩塌。

去年4月3日,一場芮氏規模7.2的強震重創了花蓮,也對太魯閣國家公園多處設施、景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損害;而接連在極端氣候下多起豪雨、颱風造成更多的災情。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震後立即啓動緊急應變措施,成立「0403地震災後重建小組」,並以「搶通、復原、強化」爲三大目標,積極展開重建工作:● 搶通:優先搶通主要道路和步道,恢復基本通行能力,並加強邊坡穩定工程,防止二次災害。● 復原:修復受損的步道、橋樑、觀景臺等遊憩設施,重建或加固受損的建築物和公共設施。● 強化:提升園區的防災能力,加強邊坡監測、落石防護和緊急應變系統,並改善遊憩設施的安全性。

▲白楊步道修復工程進行中。

面對接踵而至的天然災害,太魯閣的重建之路充滿各種考驗,工程規劃設計必須不斷因應新的災情而調整設計內容。對災情必須「對症下藥」,太管處首先啓動地震後緊急搶修先期調查及安全評估,希望能對園區各景點的災情,特別是園區6大熱門景點砂卡礑、長春祠、布洛灣、燕子口、九曲洞及白楊等六大步道景區,蒐集影像、航測等資料並進行比對,分析步道受損及災害類型,提出初步安全建議和工程修復方向,並於去年完成相關評估作業。接續辦更詳細的環境調查評估,透過詳細的評估、調查,給予工程規劃設計施作正確的方向指引,現已完成長春祠地區評估報告,並進行燕子口、白楊步道等地現地勘查及控制點佈設。

▲製作種子球針對崩塌地區進行復育工作,植生覆育-邊坡已陸續長出小苗。

目前西寶以西之景點:西寶社區、洛韶社區、關原遊憩區、小風口遊憩區、合歡北峰步道、小奇萊步道、石門山步道、合歡東峰步道、武嶺觀景臺等均可供民衆休憩或健行。臺8線中橫公路天祥至太魯閣口因施工交維管制措施,有5個放行時段,請遊客出門前注意公路局臺8線中橫公路之管制與放行時段;另太魯閣臺地周邊、天祥遊憩區已完成修復,即將完成得卡倫、同禮步道、崇德遊憩區及大清水遊憩區之修復,並持續進行重要景點的修復工程,也針對其餘受損嚴重之重點災害地區,也展開詳細的評估調查工作。

▲崇德遊憩點新設防落石棚架。

同時太管處也加強了對生態環境的監測、崩塌地區之植生覆育等保育工作,並積極串聯太魯閣臺地周邊聚落,富世、新城、崇德遊憩資源,推動夥伴關係與地方創生行動計劃、辦理山海聚落低碳旅遊、峽谷音樂節及部落音樂會活動及市集,活絡地方觀光產業。另外推動科普宅配到校環境教育活動,以實現太魯閣的永續發展。

▲即將完成得卡倫、同禮步道修復。

太管處表示,在一週年之際深切悼念所有不幸罹難的民衆,並向所有受災家屬表達最誠摯的慰問,在重建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懷與支持,感謝所有參與救援、重建的單位、志工以及關心太魯閣的朋友們。

▲科普宅配到校活動。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復原之路還很漫長,民衆重新遊覽太魯閣峽谷前,太管處期盼透過工程復建及持續精進設施防災強度;透過保育研究、周邊景點串連、負責任的旅遊等軟硬兼施的推動,來達成「增強防災韌性的太魯閣、兼顧安全永續的太魯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