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風險成難題…安世歐洲研發+中國製造 共贏變箭靶

中國與荷蘭的安世半導體(Nexperia)主導權爭議持續一個多月後總算出現轉機,荷蘭不再幹預安世運作,中國商務部也同意荷蘭派員赴中磋商,安世位在廣東東莞黃江鎮的工業園區8日有大量員工在夜間進廠;港媒分析指出,安世曾互利共贏的「歐洲研發+中國製造」模式,世界格局變化下反成了箭靶,而中國即使在高科技突圍自立自強,但龐大的海外利益如何規避地緣政治風險,是更大的難題。

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近日在個人社羣媒體發佈關於安世問題的聲明,稱中方同意在僅限民用前提下恢復向歐洲汽車業供應晶片。中國商務部9日迴應稱,當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混亂的源頭在荷蘭,呼籲歐方加大工作力度,促荷方撤銷限制措施,保障安世半導體民用晶片出口。

據瞭解,安世業務覆蓋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三大核心,公司研發設計中心位荷蘭總部,晶圓製造集中在英國和德國,封裝測試則以中國和東南亞爲核心,其中,中國東莞的封測工廠承擔企業約80%總出貨量。

9月底,荷蘭政府以國安爲由,史無前例接管中企安世半導體,曾互利共贏的「歐洲研發+中國製造」模式,成爲世界格局變化下的箭靶。

2019年,中國電子代工廠商聞泰科技斥資高於自身市值的約330億元(人民幣,下同)巨資,全額收購安世股權,是當時中國半導體規模最大的跨境併購案。此次併購幫助安世擺脫經營困境,一度成爲行業佳話。

港媒評論文章指出,但國際政經格局鉅變,中美貿易戰的政治溢出效應明顯。美國9月29日頒佈出口管制「穿透性規則」,把被美政府列入「實體清單」企業持股超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力度的制裁。據報導,「穿透性規則」不僅引爆新一輪激烈的中美貿易戰,也直接引發安世事件。

荷蘭政府9月30日強行接管安世,荷蘭法庭緊接着裁決暫停聞泰實控人張學政的安世CEO職務;中國商務部直指「荷方此舉是美『穿透性規則』損害中國企業正當權益的明顯例證」。幾番過招後,雙方重返務實,中荷官員上週在歐洲舉行會談,隨後中國放寬安世晶片出口,荷蘭官員將赴中繼續磋商。

但是當矛盾被推到臺前,外界關注聞泰科技是否還依賴於海外安世掌握的核心技術,然而,分析指出,中國即便掌握自主核心科技,走向世界的中企如何規避、應對愈來愈明顯的政治風險,是中國保護海外利益最迫切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