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國內遊樂園正在加速死亡
哪座城市還沒有幾個消失的“土味樂園”呢?
領域 | 主題樂園
欄目|文旅商業評論
01
本週,廣州人暫時告別了已經開業了22年的廣州百萬葵園度假區。
8月27日深夜,百萬葵園度假區官方微信公衆號正式發佈閉園公告。
公告稱,爲了給廣大遊客帶來更舒適的遊樂體驗和更加優質的服務,百萬葵園度假區的主題公園將閉園全面重裝升級改造,具體開園時間將另行通知。
這家老牌遊樂園是廣東第一代網紅主題樂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萬頃沙鎮,種植一百萬株向日葵,還建起了全國首個有1000多隻松鼠居住的松鼠樂園,以及螞蟻王國和白鴿廣場等景點。
對於廣州百萬葵園度假區的閉園謝客,廣州人褒貶不一。
有個廣州番禺的90後朋友和我感慨,“青春啊……番禺人從小誰沒去過幾次百萬葵園?”
但社交媒體上,更多網友在吐槽這家遊樂園終於關了。
一位網友A君直言,“又貴又偏,在廣州綠地、公園到處是花海,每年還有園博會大把免費的漂亮花看,再不行15塊去雲臺花園不比這香?”
另有網友B君尖銳指出,“連雲臺花園百分之一的花都沒有,卻起了個百萬,騙子也算報應了。”
從這段時間的新聞來看,廣州百萬葵園度假區也努力求生過,8月19日在其公衆號發出《廣州市南沙區百萬葵園招募合作公告》,引發業界關注。
彼時,業界分析,深陷員工欠薪傳聞的百萬葵園將“花之戀城堡酒店”等五大項目拿出來“招募經營合作”,可視爲向市場和專業運營團隊發出“求救”信號。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主題樂園在2002年總投資約30億元,約爲廣州長隆度假區一期工程投資金額的60%,但如今長隆依然風華正茂,百萬葵園卻雜草叢生。
廣州百萬葵園度假區的停業只是時代縮影,近年來國內一些老牌遊樂園、主題樂園紛紛陷入困境。
今年以來,僅廣州地區,2001年開業的廣州市海珠區的曉港公園親子游樂園、1985年開始營業的廣州市荔灣區的醉觀公園遊樂場相繼發佈停止營業通知。
再往前看,去年10月底,開業17年的深圳布吉求水山遊樂場停業並關閉,引發了一波深圳人的網上集體懷舊。
如果放大到全國範圍,今年4月,有傳言開業近40年的上海錦江樂園要拆掉地標建築摩天輪(又稱上海大轉盤),雖然最後拆除的是使用年限已到期的雲霄飛車,卻導致不少上海人急眼了,在摩天輪下排起了長龍。
時代滾滾向前,陪伴了很多人成長的國內第一代遊樂場加速消失,直到被留在記憶深處,成爲我們偶爾懷念童年的隻言片語。
02
在主題樂園這個概念問世前,“沒有主題”的遊樂園其實是十九世紀歐洲電氣革命的產物。
在電力發明後,1861年,旋轉木馬誕生;1865年,過山車誕生;1893年,摩天輪面世。
後來,《愛在黎明破曉前》等電影把摩天輪浪漫而又美好的畫面展現在世人眼前,逐漸成爲遊樂園標配。
激流勇進、雲霄飛車這些更加刺激我們腎上腺素的娛樂項目則進一步把遊樂園人羣的受衆年齡推高,讓遊樂園消費者可以根據刺激程度各取所需。
應該說,每個年代老百姓有每個年代的尋樂子方式。
我至今記得小學時期每次春遊組織去北京遊樂園時的興奮,能俯瞰北京城的摩天輪、激流勇進這些項目是80後每個北京小朋友心中的“環球影城”。
如今,北京遊樂園與國內各個城市的諸多遊樂園命運殊歸同途,早已成爲時代眼淚。
想想那些年,遊樂園受歡迎的原因必然是當時國內娛樂項目的匱乏。
經濟不發達,人人收入有限的年代,就近逛逛公園,去遊樂場消磨時光,就是最好的家庭親子娛樂方式,總比放任孩子天天在家打小霸王紅白機要強得多。
由此,一些有名的遊樂場還成爲了當地的城市名片,正如已經閉園的深圳布吉求水山遊樂場就曾被譽爲深圳的“小歡樂谷”。
其實如果仔細盤算,幾乎國內每座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小迪士尼”、“小環球影城”。
事實上,那時候一些知名的大型主題公園已經開始相繼浮出水面,只是這些小遊樂場收費低廉,更有性價比,符合那個年代人們的消費習慣。
但當人們開始消費升級,國內這種遊樂園的凋落又是必然的:
它們的娛樂體驗項目更新週期過長,主打觀賞的假山、假水、假建築也很容易讓人失去新鮮感,難以帶來更多沉浸式體驗。
何況今天的遊客更看重瞬間的快樂和虛幻的體驗,“擬真實”的景觀不再重要,更美好的虛擬童話、更快的過山車、更高的摩天輪才符合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
人們的遊玩需求永遠存在,只是時代環境變了。
於是,國際主題樂園運營商陸續來華,香港、上海迪士尼,北京環球影城開業,英國默林娛樂旗下的樂高、小豬佩奇樂園在國內多點佈局,法國普德賦空降杭州。
香港迪士尼樂園/旅界實拍
國內本土主題樂園企業則擴軍應對,長隆、海昌、華僑城、華強方特等頭部樂園企業在國內版圖上“跑馬圈地”。
當中國主題樂園市場開始進入大亂鬥時代,那些曾經承載無數70-90這幾代人歡笑的“土味遊樂園”往往只能面臨停業後荒廢的命運,化身一座座被城市殺死的娛樂廢墟。
03
用今天眼光來看,這些上世紀、世紀之交看似老舊、土味的遊樂園已經不符合時代需求,入不敷出、無奈倒閉是必然。
但實際上,如今雨後春筍般的第二代國內本土主題樂園生存狀態也堪憂。
《2021中國主題公園競爭力評價報告》顯示,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累計開發近3000個主題公園,但能真正實現盈利的只有寥寥10%,約有90%的主題公園難以收回投資。
當“土味遊樂園”和國內本土主題樂園的命運無限趨同,行業的危機感如影隨形。
自2016年開園以來,上海迪士尼已經經歷了九次調價,單日最高票價719元,還有一位中產媽媽因爲暑期在上海迪士尼1天1夜花掉一萬五的“苦旅”上了熱搜。
上海迪士尼樂園/旅界實拍
北京開業才兩年多的環球影城雖然門票沒有漲價,優速通的價格飆升四倍,而依照北京環球影城熱門節假日暴漲的人流量,如果不買優速通,註定是人民幣氪金玩家眼中的NPC。
肉眼可見,目前的主題公園已從單純的觀光+器械遊樂轉變成強大IP吸引力。
發展到如今,當代人對遊樂園的期望越來越趨向於“融合”,除了有刺激的快感和故事代入感,還要把生活中各種豐富的元素整合起來,吃喝玩樂住購都能找到驚喜,讓生活充滿多種可能。
可惜我國擁有強大本土IP和長期產業規劃的主題公園仍然是鳳毛麟角。
前段時間,美國主題娛樂協會與AECOM經濟諮詢團隊聯合發佈《2023年全球25大主題公園榜單》,比較吸睛的是,迪士尼以接待1.42億遊客位居榜首,華強方特遊客接待量爲8569萬人次,同比增長111%,躍升至第二位。
一時間,“迪士尼第一,方特第二”的討論沸沸揚揚,但在和一些業內朋友的交流中,我發現不少人對於這份榜單的權威不置可否,原因有二:
當然,國內外主題樂園最大的差距還是IP影響力,雖然《熊出沒》成爲了國內爲數不多的出圈IP,華強方特目前在影視IP的影響力也就只侷限於《熊出沒》。
2024年上半年華強方特財報顯示,營業收入約32.67億元,其中來自文化內容產品的收入約8.33億元,僅佔華強方特總收入的25%,很難支撐起它的整個文化產業。
當第一代國內遊樂園死亡週期開始提速,遊客對第二代國內主題樂園的週期性倦怠也需要運營方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