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信志–氣象篇》新書發表 重現百年前臺灣近代氣象發展史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在臺灣南區氣象中心舉辦《遞信志–氣象篇》新書發表會,現場場面隆重。(記者林東良翻攝,下同)
記者林東良/臺南報導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5日在臺灣南區氣象中心,舉辦《遞信志–氣象篇》新書發表會,這本首次以中譯與原書合併刊行的著作,完整記錄臺灣早期氣象制度從草創到發展的歷程,爲臺灣氣象史研究奠下重要里程碑。
《遞信志–氣象篇》原爲1926年日本遞信部所編撰,內容詳實描繪19世紀中葉臺灣因開港通商而引進現代氣象技術的歷史背景,以及日治時期測候所體系的建立與擴展。此次出版除了重現珍稀原書,更提供易讀的中文譯本,讓更多讀者得以理解百年前臺灣氣象發展的軌跡,保留原始文獻的學術價值與歷史風貌。
活動由臺灣南區氣象中心主任謝章生代表致詞,他指出,《遞信志–氣象篇》的出版正值臺灣氣象觀測140週年,從1885年海關與燈塔啓動氣象觀測,到如今全臺擁有密集觀測網與精準預報技術,這段歷程象徵科技的進步與世代傳承的努力。
活動現場邀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蔡升璋進行導讀,深入剖析書中內容與歷史意義,並舉行新書開書儀式。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南市中西區區公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嘉南藥理大學觀光事業管理系、聚珍臺灣及臺陽文史學會等機構與在地文史研究者皆到場共襄盛舉,見證這份珍貴史料的正式問世。
中央氣象署與協辦單位國立臺南大學表示,感謝各界專家學者與文史團體的參與,共同爲《遞信志–氣象篇》留下歷史性的一刻,這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氣象科學與歷史研究的再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