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扶梯“小腳印”是對城市文明的溫柔校正
原標題:地鐵扶梯“小腳印”是對城市文明的溫柔校正
江德斌
據5月19日央視報道,最近,北京部分地鐵站內的扶梯上出現了“小腳印”,地鐵運營方表示,這些“小腳印”旨在提醒乘客不必“左行右立”,而是可以選擇並排站立,並提醒乘客站穩扶好。
“左行右立”曾被視爲城市文明的標誌,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市民在扶梯右側站立,將左側通道留給趕時間的乘客,以期提高通行效率,體現城市的包容與互助。這一習慣在許多城市廣泛傳播多年後,其帶來的安全隱患逐漸浮出水面,其合理性近年來備受質疑。
一方面,扶梯設計的初衷並非用於行走,乘客在扶梯上行走,身體容易失衡導致安全事故。另一方面,長期單側承重會加速扶梯機械結構的磨損,導致梯級左右承重不均,增加設備故障風險,進而埋下安全隱患。
實際上,北京地鐵自2018年起就已取消“左行右立”的倡議提示,並大力宣傳引導乘客在乘梯時站穩扶好、注意腳下安全。近年來,上海、廣州、南京、成都、香港等多地也都不再提倡“左行右立”。這一看似細微的變化,蘊含着深刻的安全考量與公共管理智慧,是對城市文明進行的溫柔校正,體現了城市以人爲本的發展原則。
當然,改變一種長期形成的習慣並非一蹴而就。目前,北京地鐵的“小腳印”並未完全統一覆蓋,習慣使然,許多乘客仍選擇靠右側站立,少數乘客仍在左側通道快步行走。可見,之前對“左行右立”的文明宣傳深入人心,不少人甚至將其變爲肌肉記憶,短時間內較難改變。
所以說,文明規則的調整,離不開觀念的重塑。“小腳印”的可愛設計,正是爲了緩衝認知衝突,用柔性的視覺語言,代替硬性的安全提示,讓市民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新的文明理念。這一經驗值得更多地方效仿,“小腳印”標識也可印刷至更多公共場所的扶梯上。此外,還可通過廣播、電子顯示屏、宣傳海報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小腳印”標識的含義,以及“左行右立”的安全隱患,逐漸提高市民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