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氫能翻轉工業邁向永續

鋼化聯產是一種將鋼鐵製程中的副產氣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氫氣等,轉化爲高附加價值能源或化學原料的技術。圖爲中鋼公司及工研院建立全臺首座「鋼化聯產」先導工場。

【撰文/賴宛靖、王珮華】

國際能源署統計,氫在工業上的使用至2023年增加至5,400萬噸(Mt),較前一年增加2%,主要用於氨、甲醇與鋼鐵生產;爲支應當年的工業應用所產製的氫,則直接造成6.8億噸的碳排放,相當於土耳其全國一年的碳排放量。

隨着各國政府不斷強化與減碳相關的政策,使得氫能的角色愈來愈重要;然而工業脫碳困難,主要是因其高度依賴化石燃料,如鋼鐵、化工業,超過95%的氫來自化石燃料,近一半的氫來自天然氣,而綠氫產製、碳捕捉封存技術目前成本仍高、氫能基礎設施普遍缺乏,工業脫碳仍有賴新興科技的成熟,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氫在工業上的使用至2023年增加至5,400萬噸(Mt),主要用於氨、甲醇和鋼鐵等。(資料來源:IEA)

鋼化聯產×低碳甲醇 工業減碳新方案

面對逐漸嚴格的碳關稅與淨零要求,工研院率先佈局,結合氫能技術與碳循環概念,開發「鋼化聯產技術」與「低碳甲醇生產技術」,藉由鋼鐵與石化業攜手,爲臺灣產業提供減碳解決方案。

工研院資深副總暨協理李宗銘表示,鋼化聯產是一種將鋼鐵製程中的副產氣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氫氣等,轉化爲高附加價值能源或化學原料的技術,首先,透過「二氧化碳捕獲純化系統」將中鋼製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捕捉下來,之後加以分離、純化;再透過「自主觸媒與製程轉化化學品系統」與「電解水產氫技術」,以工研院自主研發的鎳、銅、鋅等合金爲觸媒,結合氫氣,將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轉爲甲醇及甲烷等綠色化學品,作爲下游化工廠低碳化學品的基礎原料,如此一來不僅減少碳排,還能降低化學品的進口需求。

鋼化聯產將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建立實驗室與先導工廠,結合工研院技術,進行合成化學品的技術研發與驗證,預計年減碳量4,900噸;第二階段是攜手化工業夥伴,建起可實際商業化生產化學品的「示範工場」,將先導工場產出的甲醇及甲烷,再製爲EVA等樹脂材料。第三階段則是正式商轉量產,促成「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預估每年可減碳290萬噸,相當於7,45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二氧化碳吸納量。

綠電產氫、氫能鍊鋼 鋼鐵業轉型契機

鋼鐵業佔世界碳排放量的8%,傳統的高爐鍊鋼法是從鐵礦石中提取鐵,進一步煉製成鋼,過程中使用「煤」、「焦炭」等作爲還原劑,每生產1公噸鋼鐵,就會排放約1.8噸二氧化碳;近年比較環保的直接還原鐵(DRI)製程則依賴天然氣(CH4)作爲還原劑,將鐵礦石中的氧氣與一氧化碳、氫氣結合,轉化爲直接還原鐵。相較於傳統高爐鍊鋼法,DRI可降低4成排碳,但仍無法達到零碳。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產業分析師張耀仁表示,瑞典鋼鐵公司SSAB、礦業公司LKAB與能源公司Vattenfall,聯手研發突破性的HYBRIT氫能鍊鋼技術,讓綠氫氣取代天然氣作爲還原劑,與鐵礦石中氧氣產生化學反應,將鐵礦石直接還原爲鐵,此製程幾乎不會排碳,讓鍊鋼邁向近零碳排放,徹底擺脫碳排大戶的包袱。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雜誌(MIT Technology Review)將氫能鍊鋼技術,列爲「2025年十大突破性科技」之一,瑞典新創公司Stegra計劃在瑞典北部的波登市(Boden)打造氫能鍊鋼廠,以再生能源發電產氫鍊鋼,這將是世界上第一個量產綠色鋼鐵的工廠,預計2026年投產,初期年產量250萬噸,目標450萬噸。根據報導,這座工廠位於瑞典水力發電豐富的地區,可用低廉的價格取得電力,生產出與現行鋼鐵成本相近的綠鋼。目前已有多家知名車廠、卡車巴士業者、傢俱、建材業者與Stegra簽約購買綠鋼。

根據歐洲鋼鐵產業的研究顯示,氫能鍊鋼技術一旦普及,全球鋼鐵業的碳排放有望降低超過30%,對這個長期被認爲「難以減碳」的產業而言,無疑是完美轉型的契機。

氫能技術正加速重塑全球工業版圖,成爲鋼鐵、化工與能源產業轉型的關鍵驅動力。對臺灣而言,這不僅是減碳挑戰,更是產業升級的契機,無論是「鋼化聯產」與「低碳甲醇生產技術」,都在爲本土產業開闢綠能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