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微”而不弱 “短”而不淺 “劇”有品質:微短劇如何講好故事
8月28日,第十九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分支活動——“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微短劇創作研討會”在吉林動畫學院圓滿完成。圍繞“微短劇的內容創新與故事敘述”“微短劇如何講好故事,滿足多元需求”等主題,國家一級導演江平做主旨報告,並攜手電影人韓志君、孫毅安、侯天來、苗苗、譚飛、傅紹傑、安一萌暢所欲言,用思想火花點亮藝術創作前行之路。
植根生活創新敘事:
微短劇如何實現品質品位雙贏
“文藝創作者應該植根到生活中去,把微短劇創作變得更加震撼人心、鼓舞人心、感動人心。生活當中有無數的故事,有數不清的真善美去表現。”中國夏衍電影學會會長、國家一級導演江平認爲,好的創作者要潛心生活,到人民當中去,向人民學習,保持冷靜思考與長遠的眼光,不斷挖掘生活的真善美。
江平在《微短劇的內容創新與故事敘述》主旨報告中談到,內容創新是衡量一部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創新不僅僅是技術或者形式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思想內涵的深化和昇華;敘事,是影視作品的核心要素,決定了故事的表達方式和觀衆的感受,一部作品的敘事策略對於吸引觀衆的注意力,增強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報告抽絲剝繭,娓娓道來,令現場吉林動畫學院師生受益匪淺。
如何讓微短劇的創作“微”而不弱、“短”而不淺、“劇”有品質,聚勢賦能共同推進網絡微短劇高質量發展,國家一級編劇韓志君認爲,“微短劇,顧名思義,是短小精悍的產品。不能因爲其短小就製作粗糙,而應當出精品、出力作、出傑作,避免粗製濫造擾亂市場。同長劇同樣標準,要在敘事層面和韻味層面做到和諧統一。”
向上生長向下兼容:
微短劇如何實現“走紅更走心”
“今天,我們拿起揹包就能去旅遊,可在過去,大家知道祖國大好河山、世界名勝景地,大部分是通過電影影像和小說文字去了解的。”江平巧妙地引出了當天的研討主題,繼而引發了在座衆人的思考與共鳴。
圓桌對話中,國家一級編劇孫毅安以他一個月前創作失敗的微短劇經歷爲引子,分享了他的見解。“我原本以爲我編織的故事比現實生活更加引人入勝,但遺憾的是,包括我兒子在內的年輕一代對此並不感興趣。在尋求他人意見後,我意識到問題出在劇本結構上。”孫毅安認爲,當前微短劇之所以深受年輕人喜愛,關鍵在於它們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遞出強烈的情感共鳴,給予觀衆豐富的情緒價值。
當談到如何推動微短劇這一新興領域在市場中“走紅並深入人心”,影評界的專家譚飛展現了其深刻的洞察力。他強調,微短劇的發展應當遵循“向上生長,向下兼容”的原則。其中,“向上生長”指的是在審美層面和價值觀念上追求提升,而“向下兼容”則是指要貼近羣衆,接地氣,同時確保內容能夠贏得觀衆的喜愛與共鳴。
此外,譚飛還提出了一個創新性的觀點,即微短劇與電影之間應形成一種相互滋養、共同進步的關係。他認爲,兩者可以相互借鑑,共同促進內容的豐富性和藝術性的提升。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同,被視爲推動微短劇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思路。
青年導演、編劇傅紹傑認爲應在創作中帶着自身思考,不能隨波逐流;演員苗苗認爲,大學生羣體可以立足家鄉美景、美食、故事展開創作,“最接地氣的往往最容易成功”;青年製片人安一萌則分享了海外微短劇現狀及合作需求。
嘗試多元題材,挖掘優質的內容IP,推動內容升級、製作升級和品質升級,此次研討會在交流、碰撞、融合與創新中,積極探索共謀發展。“以此爲契機與良好的開端,未來,希望我們能夠繼續深入探索微短劇精品化、專業化發展之路,共建良好行業生態,不斷推動微短劇高質量發展。”吉林動畫學院執行校長劉振華表示。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