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現隱憂
圖╱新華社
大陸部分低空經濟建設專項債項目
新聞提要■隨着「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大陸政府工作報告,各地已有69家低空經濟產業園區在建或已啓用,27個省將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然而,產業園區熱潮背後暴露出規劃同質化、招商形式化、營運空心化等問題,部分園區甚至淪爲「政策做秀」。
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大陸政府工作報告,迅速成爲各地和企業競相佈局的新興領域。從深圳的無人機產業聚落,到廣州的低空交通試驗區,低空經濟產業園區熱潮正席捲全大陸。初步統計,截至2024年10月,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主要地區在建及已啓用的低空經濟產業園區數量,已多達69家,其中蘇州市就有11家。
低空應用 已多地落實
經濟觀察報報導,所謂「低空經濟」,是指利用1,000公尺以下空域展開經濟活動,涵蓋無人機物流、低空旅遊、航空器製造、飛行培訓等多個領域。據大陸民航局預測,到2035年大陸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有望達到人民幣(下同)3.5兆元。目前交通、物流配送、農業、文旅消費、城市管理等低空應用情境已在多地落實。
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總體方案」公佈,再到大陸發改委設立低空經濟發展司,政策層面的推動爲低空經濟注入強心針。2024年,大陸已有27個省把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廣東提出打造「低空經濟第一省」,湖南計劃建設「低空經濟示範區」,合肥更公佈專項產業發展規劃。
初步統計,大陸已有超過60個城市推出相關扶持政策,36個低空經濟建設專項債項目,總投資規模高達237.77億元,其中廣東、四川、湖北投資規模較大,項目類別主要集中在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政策熱情背後,地方經濟轉型需求是根本驅動力。低空經濟產業鏈涵蓋製造、軟體開發、營運服務等多環節,據測算,每增加1億元無人機產值,可帶動相關產業3億元至5億元產出。在「雙碳」目標驅動下,以電力驅動爲主的低空經濟也能幫助減碳轉型。此外,低空資源的開發還爲緩解地面交通壓力、優化城市空間利用提供新途徑。
定位高度雷同 千園一面
然而,從目前規劃來看,各地產業園區定位高度雷同,80%以上聚焦無人機及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製造,忽視配套服務與應用情境開發,形成「千園一面」的格局。據大陸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大陸通用機場只有449個,僅爲美國的11%,且空域開放率不足30%。然而,多地仍把產業園區規模作爲政績指標。
報導指出,面對低空經濟產業園區熱潮,大陸需要在機會與挑戰間找到平衡。首先應加快完善頂層設計,推進低空空域管理立法,明確空域劃分、飛行審批和安全標準,形成統一政策架構。發改委低空經濟發展司的成立是良好開端,未來應強化其統籌協調作用,避免地方各自爲政。
市場需求培育同樣重要。低空經濟應用情境多,但市場尚未完全驗證。產業園區應注重應用情境落實,透過試點在物流、農業和緊急救援等領域驗證需求,政府可透過補貼或稅收優惠鼓勵商業模式創新。
最後,各地應根據自身條件差異化佈局,避免一哄而上。沿海地區可聚焦技術研發與高階製造,內陸地區則可側重應用推廣與培訓服務,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達成資源分享和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