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策略的代價!中國電商Temu陷2大爭議
中國電商 Temu 在歐美崛起,低價策略卻帶來巨大的人權和環境隱憂。(圖片來源/Pexels)
近年迅速崛起的中國電商平臺 「Temu」,憑藉超低價格的策略橫掃歐美市場,但背後卻潛藏着環境與人權的隱憂。從供應鏈中的強迫勞動高風險,到壓低成本引發的過度消費,以及空運物流帶來的巨量碳排放,Temu 的成功商業模式也反映了當前電商在低價競爭下的問題。
Temu 是近年在歐美迅速竄紅的中國電商平臺,隸屬於拼多多控股。該平臺於 2022 年在美國首次推出,隨後拓展至全球市場。Temu 的中國商家可以直接對全球客戶銷售併發貨,無須透過當地的中間商,以極低價格作爲最大賣點。根據統計,美國消費者在 Temu 的瀏覽時間大幅超過亞馬遜,並在 2023 年成爲美國最多人下載的應用程式。
然而,Temu 的低價策略背後,隱藏着環境與人權的重大爭議。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Temu 的供應鏈存在強迫勞動的高風險;Coretics 的 ESG 評估更顯示,Temu 在勞工相關指標中獲得-181.12分,屬極高負面風險。
另外,在供應鏈端,Temu 爲迎合消費者需求,持續壓低製造商利潤,加上平臺商家數量龐大、競爭激烈,賣家只能不斷降低價格。此外,Temu 多采空運模式,降低倉儲成本,且買家無需支付昂貴運費即可送到家。如此優惠價格與購物便利性,助長了過度消費的現象,再加上Temu大量製造與包裝反而增加了巨大的碳排放。
據統計,Temu 每天寄送超過100萬個包裹,預計產生約10,000 噸二氧化碳;另外,中國電商普遍退貨便利,因此巨大的退貨潮,更帶來雙重的運輸環境成本。美國衆議院特別委員會報告指出,Temu 利用「最低限額例外」規定(800 美元以下貨物可免除關稅與海關檢查),顯著壓低跨國運輸成本。
然而,今年川普的關稅政策中,對中國商品加徵10% 關稅,取消最低限額例外,並暫停所有國家的小包免稅政策,對中國電商產生巨大打擊,Temu 先後進行漲價以及加收進口費用,今年Temu 進行了結構性的調整,開始實施全託管以及半托管的運作模式,以此對應美國政策調整。
事實上,不只 Temu,隨着電商產業蓬勃發展,低價競爭與高頻物流引發的環境與人權挑戰,已成爲整個產業共同面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