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最強戰車M1A2T神話破滅? 專家揭俄烏前線殘酷真相
M1A2T戰車配備120公釐口徑滑膛砲與「獵殲」(Hunter-Killer)系統,火力熾盛擁有「地表最強戰車」稱譽。(圖/青年日報)
號稱「地表最強戰車」的M1A2T主戰車近日加入國軍,並在總統賴清德親臨視導下進行實彈演練,一度引發國人振奮。然而,前國防部視察盧德允卻直言,這項「地表最強」的稱號,實爲媒體爲搏點閱率的「吸睛關鍵詞」,並引述烏克蘭前線的血淋淋教訓示警:當無人機成爲現代戰場的主角,傳統主戰車的威脅與想像之間的巨大落差,值得國軍與國人深思。
盧德允指出,M1系列主戰車的裝甲防護力與120公釐光膛戰車砲搭配先進射控系統的火力,在全球戰車排名中無疑名列前茅,有效射程可達2000至5000米,足以摧枯拉朽。然而,他將戰車的地位比喻爲昔日海戰中的「戰鬥艦」,曾是主宰戰場勝敗的「主力艦」,卻最終被航空母艦及其艦載機所取代。他語重心長地表示,歷史的演變客觀而無情,主戰車也必然會有從戰爭舞臺上角色黯淡的一天,而這個新的主角,正是「無人機」。
在俄烏戰場上,無人機已展現其顛覆傳統作戰模式的巨大威力。盧德允強調,無論大小、速度,無人機正以驚人的速度進步與創新,地面上所有兵員、武器、裝備,幾乎都被無人機追着打,毫無招架之力,如同「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他進一步指出,烏克蘭前線傳回的真實戰場場景顯示,俄軍大量運用自殺式無人機,將M1戰車作爲主要打擊目標,因爲擊毀或癱瘓M1戰車具有巨大的政治宣傳功效。甚至連烏軍爲M1戰車加裝的爆炸式反應裝甲和防護頂棚,其生存性是否因此提高,都仍是個大問號。
盧德允更引述美國CNN在2024年6月對烏克蘭陸軍47旅M1戰車組員的採訪報導,揭露了M1戰車在實際運用中的諸多缺陷和弱點。烏軍組員抱怨,M1戰車在起霧或下雨時,車內精密電子設備會因冷凝水造成短路故障,導致設備無法使用。對此,盧德允特別提醒,臺灣氣候溼熱,M1A2T加裝的冷氣空調能否持續運作,保持車內低溫乾燥以利電子設備發揮功能,將是關鍵。他甚至直言,現役的勇虎戰車和M60A3戰車,其設備高故障率很大程度就是溼熱環境所致,因此M1A2T的冷氣「可千萬不能壞掉」。
除了環境適應性,烏軍也反映M1戰車在後勤補給上的問題,例如彈藥種類和數量分配不適合實際交戰情況。盧德允解釋,戰車最厲害的翼穩脫殼穿甲彈是用於戰車對戰,但在俄烏戰場上,戰車遭遇戰車的情況很少發生,M1更多是用於支援友軍地面部隊、打擊敵方防禦工事和殺傷敵方人員。這意味着,國軍在規劃M1A2T的彈藥配備時,必須根據未來臺海作戰的實際需求進行預判和分配。
盧德允進一步指出,M1戰車是「在傳統歐陸平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公約組織對抗思維下的產物」,是針對戰車衝鋒陷陣的作戰場景所設計,預設有友軍的空中掩護和砲兵支援。然而,烏克蘭方面卻極度缺乏這些支援,導致M1戰車必須獨自面對俄軍的攻擊和無人機的威脅。他語帶保留地反問,當M1A2T在北臺灣遭遇共軍地面部隊時,國軍的空軍、陸軍航空隊直升機、砲兵能否提供適時的支援和火力掩護?這些問題的答案,值得國人深思。
盧德允最後強調,新裝備的引進並非發到部隊就好,如何好好運用纔是關鍵。烏克蘭軍隊雖然接收了美製M1戰車並接受美軍訓練,但其作戰思維和後勤體系未能展現應有水準,導致M1戰車作戰效益無法充分發揮,甚至有數輛M1戰車被俄軍拖到莫斯科作爲勝利展示。這些戰地實況報導,無疑爲臺灣敲響警鐘,提醒國軍必須理性看待「地表最強戰車」的光環,正視現代戰爭的真實面貌,加速戰術戰法的革新與整合,才能在未來的臺海防衛作戰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