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雲林文化藝術獎登場 7位藝壇翹楚獲「貢獻獎」最高榮譽
▲得獎者盛裝走上紅毯,接受現場觀衆熱烈掌聲,星光熠熠氣氛熱絡。(圖/記者遊瓊華攝)
記者遊瓊華/雲林報導
爲鼓勵並培育在地藝文人才,雲林縣政府主辦的「雲林文化藝術獎」徵選活動邁入第21屆,歷經專家學者審慎評選,今年共選出99位得獎者。頒獎典禮於今(2)日下午在雲林表演廳隆重登場,縣內藝文界齊聚一堂,氣氛熱烈,場面彷如文化盛宴。
本屆「貢獻獎」被譽爲雲林藝文界最高榮譽,共有7位藝壇翹楚獲獎,分別是新興閣掌中劇團團長鍾任樑、霹靂布袋戲戲劇顧問黃逢時、北港樂團團長陳哲正、旭陽民俗車鼓劇團團長吳現山、文學創作者曾美滿、白鶴獅陣保存者黃厚銘,以及傳統木作工藝匠師劉鴻林。他們長年耕耘藝文領域,從傳統戲曲、民俗技藝到現代文學與音樂創作,皆展現雲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代代傳承的生命力。
▲獲頒貢獻獎的七位藝文前輩合影,象徵雲林文化薪火相傳。(圖/記者遊瓊華攝)
霹靂布袋戲戲劇顧問黃逢時老師則是經典角色「史豔文」的重要編劇推手,多年來致力於地方文化政策推廣,是布袋戲發展的重要推動者。鍾任樑老師以布袋戲操偶與劇本創作聞名,兼具演師與導演多重身分,不僅延續家族劇團經典風格,更將掌中戲融入校園與現代劇場,爲古老藝術注入新靈魂。
▲獲頒貢獻獎的七位藝文前輩合影,象徵雲林文化薪火相傳。(圖/記者遊瓊華攝)
自維也納返鄉的音樂家陳哲正老師,率領北港樂團深耕社區音樂教育,成立「北港愛樂協會」與「北港青少年管樂團」,以行動落實音樂向下紮根。旭陽民俗車鼓劇團吳現山團長承襲說唱大師吳天羅衣鉢,四處推廣月琴說唱與車鼓陣演出,爲逐漸式微的傳統藝術注入新生命。
臺灣文學創作者曾美滿(筆名阿蠻),屢獲國內各大文學獎肯定,其詩集《你佇風中行來》更獲文化部與總統推薦,代表母語文學的創作高度。北港白鶴獅陣團長黃厚銘大師,自幼承襲父技,精於白鶴獅製作與修復,2023年被登錄爲文化資產保存者,並積極培育新生代學員,讓獅陣文化永續傳承。大木作匠師劉鴻林則以傳統修復工藝聞名,精通日式與漢式木構建築。
▲霹靂布袋戲戲劇顧問黃逢時老師則是經典角色「史豔文」的重要編劇推手。(圖/記者遊瓊華攝)
除貢獻獎外,十項藝文競賽同樣精彩。文學獎新詩類首獎由林明宏以〈角落裡,發酵的雲林〉奪得,詩中以紫斑蝶、酸菜缸、微冊書店等意象串起雲林的土地記憶,語言自然流暢,意境深遠。散文類首獎李楠崇以〈蒜味人生〉刻畫農家生活氣息,透過蒜頭這項地方作物書寫土地與親情,作品濃厚的臺語語感,令人回味無窮。
表演藝術獎音樂類由太日樂集以《幻想九歌—東皇太一》獲首獎,展現恢宏的史詩氣勢與古典精神;舞蹈類則由許瑜真、徐瑋彤作品〈擁抱〉奪冠,以肢體探索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細膩動人。美術獎部分,水墨類李玉婕〈莫待無花空折枝〉以光影與時間爲主題,傳達對生命的省思;書法類紀冠地〈錄丁寶濂笨港進香詞〉筆勢奔放、氣韻生動;西畫類許文昌〈華麗之殤〉呈現繁華背後的孤寂,意象強烈。
典禮中也特別頒發「雲林縣作家作品集」獎項,由詩人林於弘(筆名方羣)獲選,其新詩集《雲林詩行》收錄74首詩作,記錄作者對故鄉的情感與觀察,字裡行間充滿雲林土地的呼吸與溫度。這場頒獎典禮不僅是雲林藝文界的年度盛事,更象徵着地方文化薪火相傳的決心與力量。從掌中戲到攝影創作,從白鶴獅到現代詩,雲林以多元的藝術形式,持續譜寫屬於自己的文化樂章。
▲北港白鶴獅陣團長黃厚銘大師,積極培育新生代學員,讓獅陣文化永續傳承。(圖/記者遊瓊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