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娃上興趣班的老人,也在上一種很新的“班”

暑假讓雙職工家庭分身乏術,好不容易解決了請假旅遊的事,娃娃們又要上興趣班了。

上課時間正好是上班時間,上班族爸媽只好拜託家裡的老人去接送。娃娃們每天上課至少2小時,很少有人關注到:

在外面等待的老人們在幹嘛?

團長之前去書店幫各位家長觀察娃娃們,這次又去了幾個培訓機構外,替大家看一下家裡的老人們在做什麼。

最近的天氣,每天都在衝40℃。除了地鐵、商場,培訓機構也是一大熱門的避暑地。培訓機構扎堆的商場,本身也有點“秋”,對接送娃娃的老人們來說反而是優點,座位多、空調足,寬敞又涼快。

吃完午飯後,大家沒時間睡午覺,馬不停蹄地就要趕下一堂課。

娃娃們到點鬧哄哄地進去上課了,周遭突然安靜下來,“困張力”十足的環境讓人昏昏欲睡。

從硬撐着眼皮發呆,到“點頭+驚醒”式打盹,老人們在跟着娃娃“打卡”了一個月的興趣班後,找到了小憩的最佳姿勢。

目送娃娃去上思維課,這個奶奶就開始放空思維,也不和旁邊的老人一樣拿手機出來耍。終於在掙扎了半分鐘後,她把包推開,趴在桌子上。

這種“突然襲來”的覺,和以前上課的時候不小心睡着一樣“香”。旁邊的嬢嬢無論怎麼和她說八卦,她都不做迴應,大概是進入了深度睡眠。

商場的大長椅,雖然比不上自家客廳的貴妃椅舒服,但娃娃幾乎就在眼皮底下上課,只有一道門隔在眼前,沒什麼好擔心的,爺爺也放鬆了。

一個視頻循環播放了幾十遍,眼睛是睜着的,人似乎已經睡着了。

興趣班門口最難搶的,就是那零星幾個按摩椅。

以前的按摩椅可以隨便坐,現在如果佔着位子不消費,沒幾分鐘椅子就會凸起給你“拱”出來。爺爺拿出手機豪氣掃碼,給“貴妃椅大爺”炫耀:我充了三百在裡頭!

團長看了下,按1元/分鐘來算,爺爺還可以按摩5個小時,這周都不會腰痠背痛了。

角落裡,奶奶躺在長椅上,怕弄髒還自帶了一條毯子。

睡得迷迷糊糊醒來,舞蹈班裡的音樂依然響着,她透着玻璃門後的窗簾縫隙偷瞄孫女。

快下課了,孩子們開始“騷動”,她纔開始拉伸身體。

這個爺爺肯定是之前沒經驗,“硬睡”不舒服,居然不嫌麻煩,帶了一個約一米長的大墊子來。無論是坐是躺,都能用上。

培訓機構外有一個大屏風,繞到屏風後面,一個爺爺正直挺挺地躺在窗邊。

“真正的困者從不抱怨環境”,但從他全身上下只帶了一個充電寶就能看出:手機能有電接到娃娃電話是最重要的。

屏風的另一側,更是重量級,居然有兩個奶奶帶了兩張行軍牀。雖然過道很寬,不影響走路,但團長還是驚訝於他們這份全然的自在。

這種困也不只是環境“催”出來的,更是被“熬”出來的。法國作家大仲馬說過:等待是一種智慧——懂得在等待中安頓自己的人,才能收穫平靜。

睡覺是消磨時間,有些老人更能享受這個時間。

團長在興趣班門口見到了氣質獨特的肖奶奶,她雖然提着孫孫的大書包,但戴着珍珠項鍊和耳環,精心搭配了花裙子和小皮鞋,優雅得不像只是來接送孩子上下課的。

肖奶奶說,孫孫大了以後女兒和女婿忙不過來,只有靠她接送孩子。

“年輕時我沒上過班,一直在家裡當家庭主婦,說實話,有點羨慕那些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公司當‘白領’的。”

娃娃上課的時候,她就去商場逛逛衣服,看看首飾——把陪孫孫上課的時間當成一種很新的班在上。

不像她一樣愛逛街的老人,也不甘心只坐在門口望着培訓班發呆,吃喝玩樂照樣耍得飛起。

黑褲子奶奶揹着一個大包,黃褲子爺爺提着一個大袋子,團長以爲是孩子的杯子、零食什麼的。

等娃娃進了編程教室,他們物色一個舒服的大椅子面對面坐下,然後爺爺掏出至少5斤瓜子。

保溫杯、零食、扇子,甚至垃圾袋都準備好了,簡直是在露營。

沾培訓機構的“光”,平常沒人逛的商業綜合體,沒人去的奶茶店也坐滿了家長。

奶奶們一人點一杯奶茶,圍坐一圈。話題開始還比較正常,聊娃兒的成績、外賣髒不髒,逐漸變得有點“不敢聽”:那個某某沒家教,誰誰太得寸進尺。

說點八卦,時間過得最快了。

“這兒的老師教得好。”

“不曉得行不行,反正都差不多。”

“快點,到你咯!”

手在打牌,不耽誤重心在孩子身上,聽綠裙子奶奶說,她們都住一個小區,一個娃娃找到合適的興趣班,就會推薦同年級的娃娃一起去。

另一個粉裙子奶奶拆她的臺:“哎喲!說那麼多,還不是好一起出來耍!”

“過不去咯。”

“呵。”

眉頭緊皺,眼神凌厲,表情嚴肅得像在開什麼重要會議,原來他們在玩電玩城的桌上冰球。

“把幣用完走了。”

“還早。”

“一哈娃兒些來發現了,要賴到這玩,晚了又要遭說。”

從孫女的粉色帆布包裡拿出一堆文件資料,挑出一本《赤壁之戰》,格子衫爺爺一個人坐在樓梯下隱秘的角落,全神貫注地把書翻到倒數第二章。

旁邊的“精武門”傳出鏗鏘有力的“一!二!”喊聲,孩子在裡面學武術,爺爺身體微微前傾,彷彿孩子的喊聲是他的鼓點,看得更起勁。

爺爺應該是個“i人”,不常表達自己的情緒,他給團長分享:因爲家裡人多,人七嘴八舌,事也雜七雜八,反而在這能安安靜靜地看會書。

每天這2個小時變成了他難得的獨處時刻。

他的正前方,有另一個「i人爺爺」。腳跟着節奏打節拍,手指也很有“flow”地律動。

團長好奇什麼歌讓他這麼沉浸,喊了幾聲只聽得見樓梯下空蕩蕩的回聲,湊近“偷聽”也一點都聽不見,隔音效果是真好。

一下課,培訓機構裡衝出來的孩子們分幾個批次流動。

第一批獨立型,揹着書包直直地往電梯走,沒有任何“世俗”能讓他們做停留;

第二批“掌上明珠”型,一個娃娃最多的甚至有四個家長圍着送上杯子,接過書包,噓寒問暖;

第三批「買買買」型。

提着購物籃,紅書包爺爺耐心地跟着娃娃一個櫃檯一個櫃檯地看:“吃這個嘛,比撒。”

“是pizza!”

“管你啥子撒,雞肉的,吃不吃?”

娃娃不說話,糾結地又往漢堡那邊望。爺爺小心翼翼地催:“一個吃不飽嘛。”

終於在冷櫃前,娃娃站定了:“那我吃個涼麪。這個蛋糕我要買回去吃。”

爺爺接過來,偷偷翻看一下價格,然後放籃子裡。娃娃走到哪,他就跟在旁邊,都說隔輩親,除了進口的貴价汽水和家裡已經有的餅乾,他基本上都給買單了。

雙馬尾小女孩牽着爺爺的手從電梯上三步並兩步往下跑,一秒鐘都等不及的樣子,匆忙衝向零食店,直奔糖巧區,手上拿着兩塊“預謀已久”的巧克力,把爺爺拉到電子支付臺。

“這個咋整哦?”

店員過來慢慢幫爺爺操作,網稍微卡一下,小女孩就急得想上手幫忙,生怕時間太久,爺爺想起媽媽的囑咐。

手機店是孩子們的“免費網吧”,網速快、沒人趕。

有興趣班的商場基本都有個手機店,很多孩子下課會偷偷過來玩一會,五分鐘也是“偷來的消遣”。

兩個女孩跟着爺爺,爺爺看新款手機,聽店員娓娓道來。女孩們一個快速打開動畫片拉進度,一個還在糾結從哪個APP開始玩。

相比娃娃上學時的有條不紊,漫長的暑假確實讓人頭大。三餐吃什麼、督促寫作業、報興趣班、管控電子產品、高溫消暑活動、催到按時睡覺……要上班,又要管娃娃每天的安排,再接送孩子上興趣班,基本不可能。這個混亂的暑假,有老人幫忙,也能讓家長們稍微喘口氣,生活節奏稍微可控一點。

感謝他們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