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開源AI 打破矽谷科技壟斷

(圖/路透)

2025年川普就職典禮的觀禮臺上,出現了一批以往從未參與總統就職典禮的科技大佬,像Tesla的馬斯克、微軟的首席執行長、納德拉、亞馬遜的貝佐斯、臉書的祖格伯、蘋果的庫克,谷歌的首席執行長皮查伊等。這些矽谷領袖的現身不僅象徵科技業與華府權力的合流,更折射出一個深層結構性轉變──「科技封建主義」(Techno feudalism)的崛起。

此概念由希臘前財長雅尼斯‧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於2024年著作《科技封建主義:什麼終結了資本主義?》中提出,直指科技巨頭正以數據爲新型資本,重塑經濟權力秩序。

科技封建主義這一術語結合了「科技」(technology)與「封建主義」(feudalism)。在當今逐漸步入數位經濟的時代,企業如Google、Microsoft、Meta、Amazon等,控制着數位土地(雲端服務、AI基礎模型與生態系統等)。這些科技巨頭的關鍵資產不是傳統的生產工具,而是數據。他們透過免費或廉價的數位服務(如社交媒體、搜索引擎、雲端計算)來吸引用戶,然後利用這些用戶數據來壟斷市場。

這些數據成爲一種新型資本,但不同於傳統資本,數據的產生是免費的,而使用這些數據的回報卻是巨大的。科技公司不需要支付工資來獲取這些數據,因爲用戶本身就在無償地創造價值——每次點擊、每次瀏覽、每次互動都成爲科技公司獲利的來源。

例如,在Amazon 賣貨,賣家必須向它支付「數位租金」(如廣告費、數據使用費等)才能使用它的平臺。Amazon不僅是一個零售商,更是一個市場的擁有者。這與中世紀的封建制度類似,農民必須向領主支付地租,才能在其土地上耕種。

又,我們很熟悉的YouTube,它的演算法決定誰的視頻能被看見,誰能獲得流量。YouTube不需要花費製作視頻,卻可以利用視頻收取廣告費,而創作者若違反規則,可能被「黃標(Demonetization)」,視頻甚至被拿下。

簡單來說,科技巨頭是財富與權力集中的「數位地主」。所有其他人變成數位佃農,必須付費才能存活。經濟競爭不再是市場的公平競爭,而是變成封建式的依附關係。這是一個比傳統的資本主義更有剝削性的經濟模式。這絕不是嚮往一個資源共享,支配公平的社會的百姓所樂見的。

隨着AI的快速成長,當前的AI領域被美國巨頭壟斷。他們用閉源的方式向企業或個人收取高昂的費用,以換取AI智能的服務。AI就成爲數位「收租」的工具,只有能負擔起AI 服務的團體或個人才能到AI的好處。

DeepSeek的開源AI,爲一般人提供了另一種選擇。用其開放語言模型與訓練方法,允許開發者與研究者自由使用與改進。企業和開發者可以免費獲取 AI 模型,根據自己的需求,更靈活也更具自主權。這種方式對發展中國家尤爲重要。他們可以藉由DeepSeek發展適合自己國家的AI產業,避免成爲矽谷的「數位殖民」。在全球下載DeepSeek的國家中,印度的下載量獨佔鰲頭,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DeepSeek 的理念是用開源、技術共享,及降低計算成本的方式,打破科技巨頭對AI的壟斷。這是AI走進爲全人類造福的第一步,但這只是第一步。前面提及的矽谷的「數位地主」仍然掌握着數據及雲端平臺。數位地主及數位佃農的科技封建主義的經濟結構仍然存在。要打破這種結構,只靠DeepSeek或其他開源AI的軟件出現,是做不到的。

瓦魯法基斯在他書裡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方。他說要打破科技封建主義,需要做到下列幾點:1.建立數據公有制:用戶應該擁有自己的數據,而不是由科技公司壟斷。2.開放平臺與去中心化技術:推動開源技術,減少對少數企業的依賴。3.科技民主化:透過政策改變,例如加強反壟斷法規,讓市場競爭迴歸公平。如何做到這三點,是值得各國政府深思的。

(作者爲中美論壇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