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玉米有了“私人醫生” 智慧平臺賦能助力秋糧豐產豐收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1日訊 眼下,氣溫高、雨水多,玉米的病蟲害比較高發。德州市以科技創新爲引擎,通過智慧平臺賦能玉米大田管理,實現從“靠天吃飯”到“靠科技吃飯”,進行精準防治、精準管護的跨越式發展。
在德州平原土地魯旺農場的玉米種植基地,種植經理何石寶正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對玉米進行無人機巡田。在這片土地上,農田的“守護者”已經不再是傳統的農人,而是一套覆蓋全域的智慧農業系統。
“我們通過多光譜無人機巡田,來監測玉米的長勢情況,顏色越深代表長勢越好,這樣便於我們及時掌握出現這種差距的原因,從而來幫助我們做到精準地管理。”何石寶介紹說。
和傳統地塊不同,在這裡的田間地頭,傳感器星羅棋佈,它們就像農田的“智能衛士”,24小時實時採集土壤溼度、肥力、溫度及風速、降雨等數據,並通過物聯網技術傳輸至智慧平臺,爲精準農業管理提供了堅實數據基礎。
何石寶告訴記者:“通過智慧平臺能夠實時掌握土壤的溼度、肥力和氣象變化,就像給每一株玉米都配備了一個專屬醫生。如果說缺水缺肥了,我們可以利用滴灌設備,做到精準的肥水管理,保證苗勢弱的地方讓它長得更好。”
“我身後的這套設備是四情監測站,它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測定土壤墒情,並且把土壤墒情及時地傳到智慧平臺,我們在室內就能查看到土壤的墒情情況。根據土壤墒情的情況,能夠合理、精準指導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廣大的農民進行肥水的管理。”在四情監測站,平原縣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肖建軍就向記者展示了智慧平臺的“預警本領”。
據測算,智慧平臺應用後,基地玉米種植畝均成本下降50元,產量提升7%,帶動周邊農民年均增收400元/畝。“這個智慧平臺,它不僅是農業上的生產工具,更是現代農業的‘數字底座’。它不僅提高了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同時還降低了生產成本,解放了勞動力。下一步,我們將整合5G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覆蓋育種、管理、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數字化體系。”平原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肖建軍表示。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動動手指管農田”,智慧農業的變革,折射出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變化。當傳統農耕智慧遇上現代科技力量,一幅“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閃電新聞記者鄭秀程德州臺高昌蓮平原融媒孫朝澤張金隆
閃電新聞記者 鄭秀程 德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