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雷克海峽規模7.5地震 郭鎧紋示警:強震變多 1事直接影響臺灣

德雷克海峽地震增多,造成拉森C冰棚崩解,導致海水面上漲,臺灣低窪地區尤其南部沿海恐面臨淹水風險。圖/郭鎧紋提供

南美洲南端德雷克海峽於臺灣時間本月22日上午10時16分發生規模7.5地震,我國中央氣象署也在21分鐘後發佈第一報海嘯消息。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主任郭鎧紋指出,德雷克海峽地震增多,造成拉森C冰棚崩解,導致海水面上漲,對臺灣有直接影響,低窪地區尤其南部沿海恐面臨淹水風險。

郭鎧紋統計,今年截至8月23日全球規模6以上地震共92個,光是8月23日全球規模5有7個,而薩爾瓦多近海於23日發生規模6地震、臺灣花蓮秀林鄉於23日凌晨1時37分發生規模3.7地震。

郭鎧紋指出,近期發現冰川與火山、地震關係密切,厚重的冰蓋如同一個蓋子,抑制地下岩漿活動。當冰蓋融化,地殼就會上升,進而引發地震,地表壓力減輕,岩漿庫中的岩漿及氣體就會膨脹,導致火山爆發。

另外,冰蓋融化也可能改變岩漿的成分,像是增加揮發性物質含量,使得火山噴發更具爆炸性,而火山噴發會釋放溫室氣體,加速氣候變遷,進一步導致冰蓋融化,形成一個鐵三角惡性「冰火回饋循環」。

他進一步表示,約15萬年前,全球氣候溫暖,海平面與今日相當,爲「最後間冰期」(LastInterglal)。之後全球氣候變冷,兩極及高山冰層逐漸變厚,海平面呈波浪狀下降,於2萬2000年至1萬8000年前氣溫降至最低,兩極及高山冰蓋、冰川、冰棚發展至最大範圍,稱之爲「末次冰盛期」,海平面比今日低約130公尺,當時臺灣海峽露出海平面,華南的動物可直接跑到臺灣。

郭鎧紋說,2萬至7萬年前氣溫變暖,海平面上升約130公尺,平均每年上升約1公分;7000年前至西元1880年,海平面上升約5公尺,平均每年上升約0.07公分;西元1880年至2000年海平面上升約20公分,平均每年上升約0.16公分,上升速率比之前增加超過1倍,可能是全球快速暖化,兩極冰川崩解所造成。

郭鎧紋指出,尤其南極半島拉森A冰棚已於1995年1月崩解消失,拉森B冰棚則於2008年崩解,拉森C冰棚在可預見的未來內,也會崩解消失,而南極半島冰棚崩解可能與該區域地震變多有關。

郭鎧紋表示,拉森A冰棚、拉森B冰棚崩解造成德雷克海峽地震增加,其影響將造成拉森C冰棚崩解,全球冰量減少、海水面上漲,對臺灣有直接影響,低窪地區尤其是南部沿海恐面臨淹水風險。

郭鎧紋解釋,拉森冰棚(Larsen Ice Shelf)是位於南極半島邊緣、威德爾海西北方的冰棚,從南極半島東岸的渴望角延伸至赫斯特島南方。拉森冰棚可再被細分爲3塊不同的冰棚區域,從北到南依序爲拉森A、拉森B、拉森C。

其中拉森A面積最小,且已於1995年1月崩解消失,拉森B則於2008年崩解;拉森C在2008年趨於穩定,但科學家預測,以當地的暖化速率來看,在可預見的未來內,拉森C也會崩解消失。

郭鎧紋提及,按照過去的標準來看,近年來的拉森冰棚崩解事件是不尋常的,通常情況下,冰棚是以冰山崩裂及冰棚的上下表面融化而失去質量。

從1940年起,每10年上升約0.5°C,科學家從南極環形風的加強得知,當地氣候變暖的原因是由於人爲全球暖化,因此,崩解事件被認爲是由於南極半島氣候變暖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