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弘資本王瑋:中國併購市場迎來戰略機遇期,穿越週期需迴歸價值本質
最近一兩年,併購成爲了一級市場熱度持續爬升的話題。
那麼併購交易到底有何不同呢?標的的賽道、財務數據、交易的價格,哪些纔是併購交易中的重中之重,在如今“分化”的背景下,中國市場相比於其他市場有哪些特色,國內市場的併購機會又在哪裡?
4月16日,在“第19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德弘資本董事總經理王瑋發表題爲“中國併購投資新的機遇”的主題演講。
在他看來,隨着經濟增速換擋與資本市場理性迴歸,中國正迎來併購投資黃金期,但成功的關鍵在於"掙辛苦錢"的深度價值創造。
王瑋指出,中國資本市場正經歷深刻分化,國內併購有着巨大發展空間。在德弘資本的投資框架中,併購交易的底層邏輯圍繞三個方面的核心財務指標展開:EBITDA及自由現金流、估值倍數、淨債務與槓桿率。
面對中國市場特殊性,德弘資本已形成獨特方法論,幫助被投企業實現逆勢增長。
王瑋認爲,真正的耐心資本需要建立三大能力:行業深度認知、投後管理體系和跨週期資金配置,這將是未來十年投資機構的核心競爭力。資本市場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節點。當風口消退時,唯有深耕價值的"笨功夫",纔是穿越週期的真智慧。
以下爲現場演講實錄,由投中網進行整理:
大家好!我是德弘資本的王瑋。今天會議的主題是“分化”,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投資方法論正在經歷深刻的分化,而併購作爲投資領域的重要分支,也在這一過程中展現出獨特的價值。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併購的思考,以及我們如何在這一領域尋找機會。
德弘資本是誰?
德弘資本是一家國際性的私募股權基金,創始團隊來自於摩根士丹利和KKR,我們曾共同領導了KKR當時的亞洲業務,並於2017年創立了德弘資本。
我們團隊從1993年起開始在中國投資,至今已經積累了超過30年的經驗,也見證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起伏和分化。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德弘資本投資並扶持了許多行業龍頭,覆蓋了消費零售、醫療、工業、金融、農業等多個領域。最近,我們完成了對大潤發的收購。這一交易不僅爲行業注入了信心,也再次證明了投資中國的邏輯並未改變。
中國併購環境進入成熟期
不可否認,市場正在分化,而分化的底層邏輯在於中國發展進入全新的週期。GDP增速放緩,人口紅利和勞動力紅利逐漸消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科技的紅利也已接近尾聲。賺“簡單錢”的時代已經過去,資本市場正在迴歸理性。
所謂迴歸理性,更確切的來說就是投資應當重新聚焦於企業的自由現金流。在經濟發展比較快、增速比較快、大家比較樂觀的時候,常聽的是市盈率、市銷率或者曾經有公司基於點擊的數量、瀏覽的數量、流量的倍數來給估值的,甚至一度有過叫“市夢率”玩笑。在市場迴歸到理性的時候,市場迴歸到了基於自由現金流折現,這一教科書上最經典的估值方法。
新的環境下,有一個比較熱的詞叫“穿越週期”。我們相信,耐心資本纔是未來能夠穿越週期的關鍵。過去那種通過短期套利賺“快錢”的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我們需要回歸商業本質,迴歸估值本質,通過更有紀律的方式來做併購,掙“辛苦錢”,而這正是併購類投資的核心價值。
說到中國的併購市場,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海外在這個領域的歷史發展進程。
以併購鼻祖KKR爲例,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的資本市場發生一個巨大的變化,KKR抓住了機會,成爲了併購投資的行業領袖。
我們發現,宏觀經濟增速放慢時,併購機會往往更多,因爲企業需要通過結構性的調整來創造價值。歐洲的併購浪潮是從90年代開始興起,日本、韓國則在2005年前後崛起,那也是KKR進入亞洲的時候。現在中國也進入了這一階段。
所以總結而言,推動併購的幾個關鍵因素包括:
1. GDP增速放緩;
2.一代企業家、創業者進入傳承期,家族企業向現代化管理過渡;
3.行業增速放緩,龍頭企業通過整合創造價值;
4.週期波動中,部分企業因債務壓力而出售資產。
從資產管理規模來看,國內併購市場佔比不足10%,而歐美成熟市場高達60%-70%。雖然國內併購市場短期內未必能趕上歐美,但長遠來看增長潛力巨大,越來越多的同行也開始意識到併購是一條值得深耕的路徑。
併購的核心:圍繞現金流
我們所講的併購和在現在互聯網語境下常講的“併購”有點不一樣。A股上大家講的是題材、故事、產業整合、協同。我們講的併購更多的是私募股權基金通過財務投資一家企業,並通過投後管理實現經營提升,從而實現私募股權基金所需要的投資回報率。
在選擇標的的過程中,我們最看重三個方面的指標:
1. EBITDA(折舊攤銷前利潤)及自由現金流:現金流的增長是我們創造價值的核心來源。一般而言,公司的自由現金流增長取決於公司本身EBITDA的成長;及商業模式本身所決定的EBITDA可轉化成自由現金流的效率。
2.估值倍數:反映企業的經營質量與行業屬性。
3.淨債務與槓桿率:企業具備良性的加槓桿的能力,是實現財務回報的重要要素之一
爲了更好的解釋爲什麼這三個指標最爲重要,我來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假設貸款買一家商鋪,初始投入100萬元,其中50萬是自有資金,50萬是貸款。幾年後,通過租金收入,還清貸款,並出售這個商鋪,實現財務回報。這個簡單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幾個重要環節實現收益。
1)尋求以未來現金流折現進行初始估值。正如商鋪的初始估值應該與每年租金的回報率掛鉤,在投資一家公司時,公司的初始估值也應該與公司每年的自由現金流掛鉤。這就要求對標的公司做很深入的研究,瞭解行業、瞭解標的。測算未來的現金流,根據它未來能夠產生的現金流做一個很科學的折現,形成一個公允的價值。
2)通過投後管理實現超額EBITDA增長。以剛纔的案例爲例,我們是否可以對店鋪進行裝修,改建,從而提高每年的租金回報。這其實就對應了投資一家企業中通過投後賦能來提高企業的EBITDA和現金流,從而實現在投資期更多的分紅以及更好的退出倍數。
3)通過加槓桿擴大回報倍數。在剛纔的案例中,即使店鋪售價和購買價相同,我們通過還掉貸款,其實仍然實現了兩倍的回報。這一過程體現了槓桿的力量,因爲銀行的資金成本相對比較低,槓桿也是擴大收益的來源之一。
跟買商鋪不同,投資一家公司涉及複雜的交易結構,需要協調股東、管理層、貸款方等多方利益。如何找到一個最大公約數把交易做成,非常考驗槓桿收購投資人的能力。
我講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這個項目叫美華沃德醫療,是一個有22年曆史的高端醫療機構,以婦產科、兒科和婦科爲主。2021年公司創始人面臨對賭,回購與退休等壓力。這種情況下,創始人選擇出售,我們不僅幫助投資人和創始人實現退出,還通過增資和投後賦能推動了企業的全面改革。
這家企業在我們接手時,已經多年按照一個家族企業的模式在運營。我們對組織架構進行了深度調整,優化了核心崗位,並在業務模式上進行了許多變革,包括新媒體營銷、客戶洞察與服務體驗提升、採購降本等。通過這些努力,企業不僅拓展了單個客戶在全生命週期中的醫療需求,還在過去三年營收實現了超50%的增長。當前環境下,其實也有不少企業面臨同樣的困境,也因此創造了許多併購的機遇。
需要指出的是,併購類的投資對於增長的要求和參股類的投資、少數股權投資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從VC投資的角度來看,年收入增長50%可能並不算高。但對於併購投資來說,通過經營與現金流的改善,結合槓桿,當企業實現兩位數的增長,就可以帶來20-25%的年化收益率。
可見,併購的投資邏輯跟早期投資是完全不一樣的。打個比方,併購類投資和早期投資就像網球和乒乓球,規則上大致很像,但其實打法很不一樣。
併購的核心在於圍繞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逐步改進,讓它變成一個財務上更穩健、有更高收益、更高分紅、更高現金流產出的企業。這種投資方式需要耐心和紀律,雖然很辛苦,但它確可以帶來真正穿越週期的回報。
今天,我拋磚引玉,和大家分享了德弘資本在併購領域的一些思考和實踐。希望這些內容能爲大家提供一些啓發,也歡迎大家與我們交流探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