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重建防空避難所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烏克蘭的經驗告訴大家,戰時平民面對的主要風險是被飛彈碎片或無人機擊中。

精句選粹■Ukraine's experience showed that the main risk for civilians was being hit by missile shrapnel or drones.

德國在不到20年前,以境內遭軍事攻擊的風險極低,讓其最後一批防空洞除役。但在俄羅斯的軍事威脅之下,如今卻要重新建構其防空避難設施。

德國在冷戰時期有約2,000個地堡和防空洞,現在只剩下約580個,理論上可爲48萬人提供避難空間,相當於德國總人口約0.5%。

但政府表示,民用防護設施不再進行維修和提供服務。目前包括柏林四個防空洞在內、所剩不多的老舊避難所已失去功能或不再使用。

軍事專家不斷警告,俄羅斯可能在幾年內攻擊西歐地區,到時候只要俄軍像對付烏克蘭那樣幾乎每天空襲德國城市,就會有數百萬計平民失去防空掩體的保護。

目前德國政府正盡力補救這個局面,不斷列出一連串公共空間,在未來能以快速和低成本的方式轉換成防空設施,目標是2026年底能爲100萬人提供防空避難所。

軍費四年後倍增

受俄國入侵烏克蘭和對西方做出連串威脅的刺激,德國防部長佩斯托瑞斯(Boris Pistorius)承諾在2029年前,讓德國具備對抗俄國的「戰爭準備能力」。到時德國軍費支出幾乎是目前的2倍。

德國大幅提高軍費不僅要增加坦克和無人機等數量,還要做好準備來確保德國人在面對外國攻擊時得到保護。

早在2024年德國已草擬一份名爲《德國行動計劃》(Operation Plan Germany)的機密文件,旨在保證在爆發戰爭時,德國能成爲北約(NATO)數十萬軍隊的集結地。

德國官員表示,該計劃概述了境內哪些道路和橋樑能承受龐大軍事運輸量,並提出採取什麼方式來保護重大基建,讓政府和經濟遭持續性攻擊仍能運作,防空洞就是計劃之一。

慕尼黑聯邦國防軍大學的風險研究中心負責人格貝肯(Norbert Gebbeken)說,政府必須定義出其認爲的威脅是什麼,和需要保護什麼來對抗此威脅。

雖然政府仍未能爲這兩個問題提出答案,但他強調德國所需要的防空洞,從高度加強的深層地下設施來讓政府功能得以運作,到保護平民不受無人機襲擊的基本避難所都必須在規劃之中。

翻修舊防空洞 曠日廢時

儘管德國許多城市在二戰乃至冷戰時期,建構大量堅固並容納數千人的防空避難設施,但要翻修這些設於地下的防空洞既昂貴且曠日廢時。

更重要是以目前軍事形態的角度來看,這些數十年前的防空設備只能提供有限保護。今天襲擊平民已成常態,聚集大量平民的地方往往成爲攻擊目標。德國官員指烏克蘭經驗告訴世人,平民在戰時最大風險是被飛彈碎片或無人機擊中。

因此防空設施地點必須分散,以大量而空間較小的避難所,讓大家在空襲警報響起後在幾分鐘內躲進避難,而不是大量羣衆要花幾個小時才能擠進的大型防空洞。

格貝肯認爲應利用和強化現有空間,像加固地下室天花板來承受地面建築物塌下來的瓦礫重量。

德國聯邦政府正着手如何把現有建築改造成具功能性的避難所,地方政府致力列出一份合適充當防空避難所的地點清單,包括地下停車場、捷運站和地下室等。

有官員表示,只要找到足夠避難所地點並配備維生設施,明年底前就能爲100萬人提供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