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學者來臺請命!蝙蝠面臨風機與光害雙重威脅

雲林縣水林鄉黃金蝙蝠生態館因應光害與風能威脅蝙蝠生態,邀德國學者Dr. Christian C. Voigt來臺進行2場座談會,爲臺灣蝙蝠把脈請命。(張恆嘉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雲林縣水林鄉黃金蝙蝠生態館因應光害與風能威脅蝙蝠生態,邀德國學者Dr. Christian C. Voigt來臺進行2場座談會,爲臺灣蝙蝠把脈請命,強調要如何在生產潔淨能源的同時,不犧牲生物多樣性。目前全球超過70%的蝙蝠物種面臨威脅,數量正在減少,有必要針對風機轉速與公共區域人工光源亮度進行相關規範。

臺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中,已將黃金蝙蝠列爲國家易危等級,其身影正悄悄從夜空中消失。黃金蝙蝠生態館因此邀Dr. Voigt以「從風能到光害-蝙蝠面臨的新挑戰」爲主題,本月27、28日分別在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黃金蝙蝠生態館舉辦學術座談會,探討蝙蝠在科技進步下面臨的新危機。

雲林縣水林鄉黃金蝙蝠生態館因應光害與風能威脅蝙蝠生態,邀德國學者Dr. Christian C. Voigt來臺進行2場座談會,爲臺灣蝙蝠把脈請命。(張恆嘉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黃金蝙蝠生態館負責人張恆嘉表示,臺中場主題爲「風機設置對蝙蝠行爲與棲地的影響」,Dr. Voigt講述當今世界正面臨重大的環境挑戰,其中2個最嚴峻的是「全球暖化」與「生物多樣性危機」。大家面對的是一種 「綠對綠的兩難困境」,即解決一項環境問題的行動,可能會對另一項環境議題造成負面影響。

典型的例子是,再生能源的發展特別是風能,雖然風能有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也會對野生動物造成威脅,例如蝙蝠會因撞上風力渦輪機而死亡,每年在德國每颱風力渦輪機約會導致約14只蝙蝠死亡,經研究顯示,透過調整渦輪機運轉的速度與功率,可以明顯減少蝙蝠的死亡。

光害方面,Dr.Voigt認爲,自從燈泡發明以來,蝙蝠在夜間接觸到人造光的時間愈來愈多,這可能將它們從棲息地驅逐出去,因爲所有蝙蝠都會在夜間避開靠近它們的棲息地、飛行路線的人工光源。張恆嘉呼籲相關單位應規範公共區域人工光源的亮度甚至波長,以減少對蝙蝠的傷害。

張恆嘉指出,以往社會大衆比較關注鳥類、白海豚、石虎的生態,蝙蝠常被忽略,希望藉由此次講座,能夠喚起大家對蝙蝠的關注,因爲蝙蝠可以幫助人類吃掉農作害蟲,是生態平衡不可或缺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