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汽車工業當頭棒喝!巨頭狠裁1.3萬人 被陸廠搶走生意
德國正面臨史上最嚴重的經濟難題。(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近年德國汽車產業面臨多重挑戰,隨着全球需求下滑、勞動力與能源成本攀升,以及大陸汽車製造商的迅速崛起,德國傳統汽車製造商與零組件供應商不做出調整。大廠博世(Bosch)近日宣佈,計劃裁員1萬3000人,象徵歐洲最大經濟體的汽車業正逐步走向衰退。
美國財經媒體援引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數據指出,過去兩年,德國汽車產業已流失超過5.5萬個職位。到2030年,預計還將減少數萬個工作機會,累計裁員人數可能接近10萬,而目前該產業總就業人口僅約70萬,這意味着近七分之一的從業者可能面臨失業風險。
博世並非唯一進行削減的企業,包括德國馬牌集團、舍弗勒、採埃孚傳動等零組件供應商,同樣大幅裁員和壓縮成本,整車廠如福斯、保時捷等,也不得不縮編、減產,以因應市場需求疲軟與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壓力。德國經濟研究院主席弗萊奇爾(Marcel Fratzscher)警告,博世的行動只是開始,未來幾年德國將迎來更多裁員與企業破產潮。
博世預計到2030年在全球範圍縮減3%人力,這反映了產業危機的深層結構,由於大陸電動車品牌如比亞迪加速進軍歐洲,這些價格相對低廉的車款,直接威脅德國車廠原本的優勢。過去,大陸市場是福斯、BMW、賓士的主要成長引擎,如今卻成爲競爭最激烈的戰場,同時,德國車輸往美國市場的關稅成本上升,也進一步壓縮獲利空間。
德國零件供應商的困境更爲嚴峻。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資料,德國製造業勞動成本約爲斯洛伐克與捷克的兩倍,加重了本土產業的競爭壓力。相比之下,亞洲對手利用更便宜的電池、引擎及電子元件,不斷蠶食德國廠商的市佔與利潤。
德國聯邦參議院議員Nicole Hoffmeister-Kraut直言,這是「最後的警鐘」,也是對德國工業核心的一擊。她呼籲政府必須立即採取更有利於商業發展的政策,以避免產業基石進一步崩塌。
從財報也可看出廠商壓力,被稱爲「德國驕傲」的豪華跑車製造商保時捷,已第三度削減全年盈利預測。受電動車需求低迷及成本攀升影響,保時捷今年營業利潤縮減18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