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生醫創新有成 許毅芝:長線政策打造高成功率新創模式

在全球生醫產業競逐創新的浪潮中,德國以其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持與產業聚落策略,成功孕育出高成功率的新創模式。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教授、癌症診斷與治療技術商業化中心主任許毅芝近日隨SPARK Taiwan團隊前往德國柏林參訪,對當地政府在推動生醫創業生態系的深度與系統性留下深刻印象。

SPARK Taiwan團隊參訪生技製藥專區的MDC Berlin-Buch Park。圖爲中原大學教授許毅芝(第二排右二)、iPreg執行長鍾成晏(第二排左一起)、工研院歐洲辦公室總監林盈位、SPARK Taiwan計劃辦公室專案經理洪萱芳、碩準生技執行長呂韻綺,第三排右一爲清華大學副教授陳之碩。 許毅芝/提供

政策穩定推動創新 三十年不間斷

許毅芝表示,德國自1991年起陸續設立多處官方高科技加速器,包括Adlershof Science Park、MDC Berlin-Buch Park與Potsdam Science Park等,皆由聯邦政府、歐盟及柏林市政府共同出資。這些園區透過嚴格審查機制,選出具創新技術潛力的新創公司進駐,提供長達5至8年的支持期與人事費用補助,協助企業度過技術研發與商業化初期的挑戰。

以Adlershof爲例,歷經34年與多次政黨輪替,政策方向從未中斷。園區迄今孕育逾1,300家新創公司,創造約1,440億臺幣(40億歐元)的總產值,平均每家公司貢獻1.1億臺幣,並提供35,000個專業職位,其中更誕生出90家市場領導者。許毅芝指出,這些成果展現出德國政府對「深科技(deep tech)」發展的長期承諾與信念——創新需要時間紮根,而政府正是那份給予時間與穩定環境的力量。

產業羣聚創臨界量 政府如長線創投

德國的加速器政策並非只着眼單一企業成功,而是透過產業羣聚(cluster)策略,建立跨領域合作網絡,打造整體產業的「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園區內不僅設有共用實驗空間與技術平臺,更結合大型藥廠與醫材企業,協助新創技術順利轉移並接軌國際市場,形成清晰的出場策略(exit strategy)。

在這樣的模式下,政府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輔導者,而更像是一位長線思維的創投家(Venture Capitalist)。投資標的不在於短期財務報酬,而是國家未來的產業競爭力。政府以長期政策與穩定資金投入,支持高風險、高創新的新創公司,使德國新創的成功率可達九成,形成持續正向循環。

臺灣可借鏡 政府應成創新火車頭

對照臺灣現況,許毅芝指出,臺灣的創投多以民間資金爲主,投資人期望於2至4年內出場,風險承擔度較低,導致多數加速器輔導的案源偏向「避險型(de-risk)」創新,專注於短期成果或低風險技術整合。這樣的策略雖能快速見效,卻難以支撐高創新度的深科技研發。

他建議,臺灣未來應參考德國模式,讓政府扮演「火車頭角色」,甚至成爲加速器的主要或唯一投資者。透過專案式的政策與資源投入,主動扶植具潛力的新創公司,協助其突破早期瓶頸,累積產業臨界量,進而推動整體生醫產業的穩定成長。

許毅芝強調,德國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來自政策穩定與長期耐心的累積。「創新不是速成,而是信念與制度耐性的結果。」他表示,唯有當政府願意以長遠視角投資產業未來,臺灣的生醫新創才能在國際市場上展現真正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