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臧溪川齊俊盛《無盡的盡頭》在黑暗中點亮希望之光
“被告人萬學民……依法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隨着一聲判決,無盡的盡頭即將迎來收官!彈幕上觀衆意猶未盡期待着第二部的播出。導演臧溪川、齊俊盛這是第三次搭檔,這次拍攝挑戰檢察官題材劇集,這部劇以極具現實質感的鏡頭語言完成了對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深度詮釋。當劇中林之桃宣讀萬學民死刑判決時,導演採用交叉蒙太奇手法,將法庭肅穆的場景與操場孩子的笑臉編織成震撼人心的視覺圖譜——這正是年輕導演"溫暖現實主義"創作理念的集中體現:在直面黑暗時不失光明,在揭露創痛時留存希望。
面對未成年人犯罪與侵害案件的雙重敘事難題,看到導演認真對劇本的剖析以"單元劇+主線貫穿"的結構破局。從三少年殺人案到舞蹈學校性侵案,每個案件的視聽呈現都經過精心設計:家庭暴力場景採用手持攝影增強臨場感,校園偷拍案通過監控視角鏡頭強化壓抑氛圍,而少女縱火案的烈焰則用冷暖色調交替呈現人物心理異變。這種張弛有度的影像處理,既保證了法律題材的嚴肅性,又避免了過度渲染暴力帶來的觀影不適。
"未檢題材需要同時具備法理的精準和人文的溫度。"在創作闡述中強調。爲此,他帶領團隊歷時兩年走訪基層檢察院,將"一站式詢問""合適成年人到場"等專業制度自然融入劇情。劇中萬學民性侵案的庭審戲份,導演刻意減少對受害少女的面部特寫,轉而用大量被告席的俯拍鏡頭與檢察官背影的中景鏡頭,既保護了敘事完整性,又體現了司法程序對未成年受害者的特殊關懷。
在平衡法律專業性與大衆觀賞性方面,導演及團隊展現出精準把控。面對"租用兒童"盜竊案中複雜的犯罪鏈條,他採用多線並進的敘事結構:潘雄的犯罪策劃會議與孩童實施盜竊的現場交叉剪輯,配合公安機關的偵查取證過程,將法律科普巧妙融入劇情推進。這種"普法於劇"的手法,使得該劇在騰訊視頻創下13次日冠紀錄,更獲得法律從業者"每個案件都能找到現實參照"的專業認可。
對於輿論關注的量刑爭議,導演通過視聽語言作出藝術迴應。在黃家旺校園霸凌案判決後,導演用觀衆參與的鏡頭視角跟隨白恩宇穿越少管所走廊,鐵窗外搖曳的樹影與少年犯們麻木的面孔形成強烈對比,最終定格在管教辦公室牆上"教育、感化、挽救"的紅色標語。這種充滿思辨性的影像表達,既尊重了司法實踐中對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爲主、懲罰爲輔"的原則,也引發了觀衆關於"法與情"的深層探討。
從技術細節到價值傳達,導演功力貫穿全劇。在處理家暴案中的湖面棄子戲時,他放棄常規的慘烈落水鏡頭,轉而用俯拍視角展現漣漪漸散的湖面,配合遠處若隱若現的救護車警笛聲,這種"以靜寫動"的表現手法,在社交媒體引發關於家庭暴力的深度討論。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明啓評價:"導演用視覺留白替代感官刺激,反而激發出更強烈的社會反思。"
在收官段落中,導演特意安排林之桃與少年時期的自己隔窗對望的超現實鏡頭,這個被網友封爲"年度最催淚畫面"的意象,正是導演對"溫暖現實主義"的最佳註解。正如他在創作手記中寫道:"我們要做的不是用強光刺破黑暗,而是點燃篝火,讓每個在寒夜中跋涉的人都能看見希望。"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導演思維,使《無盡的盡頭》超越了普通行業劇的範疇,成爲一部具有社會療愈價值的電視劇,從林之桃在庭審中緬度困境的隱喻鏡頭,到劇終時林之桃與年少自我隔空相望的超現實畫面,創作者始終踐行着"在寒夜點燃篝火"的創作承諾。正如該劇通過6個案情展現的未檢工作圖景,導演臧溪.川齊俊盛用冷峻而不失溫暖的鏡頭語言證明:法律題材影視劇不僅可以成爲照見現實的鏡子,更能夠化作破曉時分的啓明星。這種將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高度統一的創作實踐,使《無盡的盡頭》當之無愧成爲2025年現實題材劇作的重要範本。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