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解渴”協奏曲
7月8日上午,賀蘭縣京星乾渠農民用水者協會會長陶志成帶着老搭檔,趕往寧夏惠農渠管理處第三管理所熊家橋管理段——眼下水稻正等着淌第七水,他是專門來要水的。
今年賀蘭縣京星農牧場作物倒茬,水稻種植面積擴至7300畝,比去年增加了1000畝。“我一看這新增的面積,再想想往年乾渠的水位,壓根就淌不上水,水費也收不回來。”管了20年水的陶志成連說三個“不敢幹了”。
這份壓力同樣傳到了第三管理所所長嚴立軍肩上。“我們處在乾渠中游,熊家橋節制閘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既要保證本灌域淌好水,還得給下游交夠水,絲毫不敢鬆懈。” 嚴立軍坦言。
破解困局的伏筆,早在3月就已埋下。從種子下地前開始,嚴立軍就帶着同事們深入灌域,踏遍地頭、走訪農戶,前後開展了4輪摸排,精準掌握每一塊田的作物種類、種植面積和每一個蓄水池的蓄水量,爲後續調度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三管理所轄區灌溉面積13.3萬畝,其中小麥1.5萬畝、水稻4.9萬畝、玉米5.3萬畝,還有麒麟瓜、大豆等經濟作物。這些作物的需水時間各不相同,有時還會出現用水疊加的情況。而賀蘭縣惠農渠夏秋灌的用水總指標爲5845.552萬立方米,要通過42條支渠分配輸送,這對水資源調度管理能力是極大的考驗。
陶志成還記得,5月下旬旱象初顯時,部分高口高地的水稻田已經出現皴裂,出苗都受到了阻礙。他第一時間把情況彙報給第三管理所,嚴立軍當即查看灌域受旱情況,精心編排錯峰輪灌組。很快,熊家橋節制閘水位被提高至2.3米,京星乾渠水位隨之擡升,旱情得到了有效緩解。
如今站在渠邊,陶志成臉上已滿是笑意:“現在渠道輸水又快又穩,糧食長得好,水費通知發到微信羣裡,半小時就收齊了。”更讓他安心的是,通過精細調度,京星乾渠還節餘了用水指標,爲應對後續灌溉高峰留足了餘地。
“7月中旬,即將迎來第二個灌溉高峰。我們會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協調好各方面的灌溉進度,同時與地方政府、水利主管部門及用水合作社做好溝通協調,不斷提高灌溉效率,確保實現適量灌溉。” 惠農渠灌溉管理科科長張漢爲說。(記者 裴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