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開卷考今年首考!北京這個區開了一場專題研討會
從2025年起,北京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初中學考)的道德與法治筆試將實行開卷考試。考試形式由“閉卷”變爲“開卷”,這一變化蘊含着命題思想的變革、考試功能的轉變以及教育理念的發展,凸顯出立德樹人、平易近人、協同育人的改革意涵。
道德與法治學科開卷考後,在評分上不追求分數上的區分度,而重在考查學生思政效果的固化度。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從教授知識點,升級到傳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道德與法治學科不靠踩分點和得分率撬動學生的重視,要靠對實際案例的真實認知激發孩子學習興趣。
爲了讓一線教師和學生適應變化,同時通過道德與法治開卷考試撬動課堂育人方式變革,4月1日,北京市門頭溝區教委、區教育研修學院在北京市三家店鐵路中學舉辦初中道德與法治開卷考試專題研討會。
研討會以“從‘育分’到‘育人’,從‘做題’到‘做人’”爲主題,聚焦思政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通過課堂展示、師生對話、專題發言、工作坊研討等形式,進一步推動學科教學與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爲全區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樣本。區教委領導、教育研修學院研修員、中小學德育幹部、教學幹部、相關學科教師近百人蔘加。
從“做題”到“做人”
考試“指揮棒”撬動育人方式變革
活動以一堂初三年級師生的試題講評課開始。課堂上,三家店鐵路中學教師閆建琴通過與學生一起回顧精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學生的成長“關鍵詞”與課本知識進行了巧妙的關聯:“我們到博物館體驗過非遺文化的魅力,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感受過濃濃的家國情懷,在社會實踐中體會過勞動的艱辛和幫助他人的快樂,這些都是能夠和課本中的知識相關聯的。”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深入理解實踐活動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之間的關係,並通過設計一場具有可行性和創新性的“勞動點亮人生”主題任務,開闊思路,實現思維的躍遷。
“道德與法治開卷考試,對師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質量的要求,也讓我的課堂發生了變化。我認爲,要讓課本知識與學生自身經歷相融合,爲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間,達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有收穫、有成長。”閆建琴說。
在師生對話環節,與會專家、研修員與師生共同探討了在開卷考試的背景下,師生應該如何學好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真正的知識不僅要從書本中獲取,更要從生活中獲得。學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幫助我理解和消化學科知識,提升思維的活躍性。”學生李瑋健說。對於學生宋天亮來說,課堂的改變帶給他的是在考試中能夠更加積極從容地應對和作答:“以前我總認爲開卷考試就是抄書,但我通過將參與的實踐調研和試卷答題相關聯時,我才深刻理解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義。”
“學校積極構建德育課程一體化,根據在地資源開發社會實踐活動,將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實踐大課堂相融合,實現學校育人理念的轉變。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通過親身參與,讓所學知識有厚度,有溫度。”三家店鐵路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趙芳介紹。
從“減法”到“加法”
激活課堂深度學習“密碼”
新中考背景下,道德與法治學科開卷考試的方式,實際上凸顯的是“大減法,小加法”的理念。“減”的是什麼?“加”又該如何加?在研修員與學科教師的研修工作坊活動中,初中和小學道德與法治任課教師、德育幹部、教學幹部等按照小組進行討論和深入交流。
“學校德育活動的開展與學生在學科開放性試題作答效果深度關聯。”初中道德與法治研修員李光武基於研修學院團隊調研成果進行了分享。他表示,團隊在進行相關數據分析之後發現,學校德育活動具有強化學生知識遷移、增強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深化學生價值認同、提升學生分析深度四大育人效能。“應該從目標共融、課程共嵌、機制創新、評價多樣四個維度,提出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雙向賦能、協同育人’的區域行動建議。”李光武說。
“在開卷考試的背景下,教師要更加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要通過破解學生答卷中‘知識懸浮化、實踐空心化、思維碎片化’的困境,將試題轉化爲真實行動場景,才能幫助學生從解題走向解決問題。”清水中學教師龐旭星認爲。“當知識從試卷迴歸生活、課堂從講授轉向探究,課堂學習和考試便不再是標準答案的復刻場域,而是生命覺醒的賦能系統。”研修員艾豔敏表示。
實際上,門頭溝區在探索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及考試評價方面已經進行了相關探索,將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圍繞課程標準及相關內容,將師生實踐活動“嵌入”到課本知識中。鼓勵學生設計“校園節能可落地方案”、開展關於洪災的“柴扉計劃”跨學科實踐、組織學生到山野“燃柴架竈”學習生存能力和勞動技能……房莉、韓娟等研修員們認爲,當“答案”不在紙面試卷裡,而在學生爲家鄉設計的生態地圖、節能提案和鄉村振興方案中時,學生才能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知識得以活化、思維層層進階、素養自然生長。
記者瞭解到,自北京中考改革方案發布以來,北京以“大減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載體”爲總體思路,以中考改革作爲教育評價改革的切入點。其中,學科教學的“大減法,小加法”強調的是“加”,教師要注重提升學科教育教學質量。考試評價的“多渠道,新載體”強調的是“減”,目的是通過改革,破解師生功利的教與學,緩解學生和家長對於考試的內卷和焦慮。“要以評價改革,實現由‘競爭性評價’轉變爲‘發展性評價’,才能讓學生真正在學習中受益,在學有所獲中成長。”門頭溝教委主任曹彥彥說。
從“筆尖”到“心間”
評價形式創新催生德育生態重構
研討活動不僅爲學科教師提供了課堂教學的新路徑,也爲門頭溝區中小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活動與學科知識相融合的育人新思路。
“道德與法治學科開卷考試不僅是評價形式的革新,更催生了德育生態的重構。” 學校德育幹部代表張梓葉提出,學校可以“目標、內容、隊伍”三重協同爲引擎,貫通“理念—實踐—成效”全鏈條,破解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知行割裂”困境。“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德育活動需要一體化實施。教師的教學要實現從課堂教學走向德育活動,從德育活動走向學習能力的提升,從學習能力走向核心素養,這是學生的學習歷經過程。”三家店鐵路中學副校長李摯表示,從試卷上的“筆尖”到學生真正獲取知識和情感的“心間”,完成的是從知識到素養的橋樑搭建。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德軍指出,未來全區要繼續深化“大思政課”教學改革,構建知識轉化“新生態”;完善開卷考試命題機制,打造素養導向“新標尺”;強化教師隊伍能力建設,鍛造改革攻堅“主力軍”;構建協同育人評價體系,築牢改革落地“壓艙石”。
“教師教學要做好跨學科、跨場域、跨維度三者的協同,才能讓課堂從封閉走向開放,讓實踐活動從體驗升維爲浸潤,讓對學生的評價從分數轉向行動,讓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共振,讓學科評價與學生成長印記共生,才能真正讓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門頭溝教育研修學院院長林秀豔說,未來,門頭溝區將繼續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打造更多“冒熱氣、帶露珠”的思政課品牌,創新思政育人新模式,爲校園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更多“京西智慧”。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蘇珊
攝影:通訊員 周海英
編輯:姜思瑤
校對:蘇珊
審覈: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