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封建"?西方封建又回潮了?

前不久,來自歐洲的左翼學者,也是希臘的前財政部長亞尼斯·瓦魯法基斯教授做客《這就是中國》節目。當時他提出一個觀點稱,資本主義正在衰退,而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種在政治上更顯退步的叫做“技術封建主義”。在本週的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爲和副院長範勇鵬就此展開演講與討論。

討論資本主義與封建,得先從“封建”這個詞開始。大家可能在中學學政治的時候都學過封建、封建主義等等,但是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學明白。特別是很難用我們生活化的語言,去把這個概念給解釋清楚,所以我們在討論資本主義的一些弊端時,先從封建的概念開始說。

張維爲表示,如果我們講封建制度的話,也許一個是狹義的,一個是廣義的。從狹義來講,比方說我們周朝有分封制,土地分給自己的親戚、分給自己的將領等等,然後開始形成這樣的制度。歐洲一直長期是封建社會,整個中世紀,它特點就是人、農民或者農奴是依附於這個土地,沒有自由的。但中國應該說,秦漢以來這種制度瓦解了。但是還有一個更泛義的,可能這個土地制度改變了,但很多傳統的習慣,我們講的世襲、裙帶、裙帶關係,這都屬於封建性的一部分。

範勇鵬提到,封建這個概念其實非常有意思。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史有一個非常核心的辯論題目,就是到底是封建好?還是郡縣好?封建就是張老師講的西周的制度,郡縣就是秦朝的制度,秦制完全把封建給推翻了。秦朝非常不幸特別短命,所以後世一直爭論到底秦制好還是周制好。比如西漢初年認爲是要分封,到漢武帝又開始搞一體化,然後到晉朝又開始地方封建勢力崛起,到隋唐又開始大一統,一直在不停地反覆在搖擺。到宋代到明清,中國還出現了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治理一定程度的放棄,叫“皇權不下縣”,所以地方結構就存在着非常根深蒂固的封建結構,地主對農民的這種統治,但是在國家層面上又不完全是封建了,有統一的法律,有統一的政治制度。那麼這個概念就一直爭論,一直爭論到毛主席和郭沫若還有一個辯論。因爲當時唐代的柳宗元是站在郡縣制一邊的,然後清末的章士釗寫了一本書,叫《柳文指要》,毛主席看了之後覺得很好,然後就跟郭沫若辯論。還寫了一首詩叫“百代皆行秦政法”,就是說郡縣制是有它的優勢。

但是,封建這個詞它跟西方的封建不完全一樣,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他提出的 feudalism(封建),就張老師講到的,從羅馬帝國解體之後一直到現代化之前,這個階段歐洲是封建狀態,它不完全一樣。這個詞是我們大翻譯家嚴復翻譯的,嚴復自己在書裡邊講得很生動,他說封建feudalism這個詞到底能不能翻譯成封建,他拿着筆好幾次把筆摔地上,然後在屋子裡轉圈圈,最後沒有辦法還是翻譯成封建了,所以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混亂。

但是,中國的傳統的封建和歐洲封建其實是有共性的。其實張老師剛纔也講了,它有幾個特點:第一,它存在某種大土地,然後通過地租和勞役,而不是說自由的勞動,我拿工資來剝削。第二,它存在人的依附關係。就比如說我是一個農奴,我依附於一個地主,或者我是一個貴族,我依附於我的領主。這種人身依附觀,說白了就是人不是自由的,跟我們今天社會上的觀念不一樣,我走到社會上,我是一個獨立的個人,我不依附於任何人。第三個特點是政權的分散,就是中央不能集權,地方形成各種各樣的割據的力量,和中央之間是一種契約的關係,一層一層地向下,通過契約來分割這個權力。這三大特點我們一統一就發現中西的封建其實是有共性的。

那麼中國從清朝末年,隨着中央權力的衰落,中國地方的封建性變成了中國社會的一個主要的矛盾,然後加上帝國主義再進入,所以在中共二大的時候,我們在黨的綱領裡邊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這個口號,這個診斷是非常準確的,並且我們在這個指導之下中國革命成功了,建設也成功了。所以我們中國共產黨對封建的認識是正確的。

封建有很多的指向、維度、特徵。我們簡單來說,可能就是反依附,它首先就是反封建非常重要的一個核心的內容,從這個角度大家可能一下子就能理解。

張維爲提到,我們跟西方學者討論問題時經常講,因爲歐洲社會,上千年沒有真正的自由,到後來一旦你們有了自由就珍惜得不得了,天天在講自由,因爲你們歷史上自由太少了。

範勇鵬補充說,西方有一個很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叫佩裡·安德森。他說我們西方人爲什麼如此重視自由?他說自由只有當你面對不自由的時候纔會意識到這個問題。他說歐洲人重視自由,是因爲在整個歐洲歷史上都存在奴隸制,當你一個自由人作爲一個貴族,比如希臘的一個公民,你看着大量的奴隸在爲你勞動的時候,你在想我是自由的。

中國早在西周之後,我們就沒有這種大規模的奴隸制了,所以中國人沒有這種很強烈的,我要講自由的動機對吧?你看中國歷史上的小說,唐代的話本、明清的小說,中國一個讀書人,一個農民,一個生意人可以滿世界地雲遊,划着小船沿着京杭運河跑到北京去、跑到南京去,他是自由的,所以中國人反而會覺得自由沒什麼大不了,我們中國人講的自由是更高層次的,就是莊子這種逍遙無所牽掛,這種才叫自由。

我們再說這個封建,因爲是講資本主義現在帶有的這種封建性,具體到生活層面,如果這個封建性還存在的話,比如說對於一個國家,對於這個社會,它的危害是什麼?

範勇鵬認爲,第一個它是反生產力的。馬克思講得很清楚,他說資本主義就是從封建主義裡生長出來的。《共產黨宣言》裡邊有一句話,就是因爲封建制度的上層建築容納不了新的生產力發展了,所以它被“爆破”掉了,被“炸”掉了。馬克思有句話說得很精彩,他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義的時代,蒸汽磨產生的就是資本主義的時代。那麼今天之所以西方出現這種新封建化的傾向,恰恰說明它們生產力開始停滯,開始倒退。所以我們如果面對封建勢力的回潮,那麼首先就要思考它對現代文明,對現代物質生產,對生產力的發展它是有阻礙的,

也就是說,當封建性回潮的時候,它會對整個現代化,現代性會帶來破壞。它會對生產力帶來嚴重的桎梏。然後第二點就是封建它帶來不公正。馬克思在1843年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在封建社會你的經濟權力和政治權力是掛鉤的。然後什麼叫現代社會?就是我掙多少錢和我作爲一個公民,我的權力是不掛鉤了,這是歷史的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現在西方又開始出現這種重新掛鉤的現象,所以這會帶來不公正,就是說你從財富到政治權力到個人的地位之間,這個等號又開始出現了,這個在很多社會都在出現這樣的現象。

張維爲還舉例稱,比方說男女同工同酬,西方國家一個都沒有做到,不管瑞典、丹麥、瑞士都沒有做到,這是封建性。不要說日本,韓國那更是這樣,可以差別30%到40%的收入,這是嚴重的封建性。

包括他們女性結婚之後冠夫姓,就是封建的遺留。然後封建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危害,因爲它會打破現代化以來好不容易形成的這種現代民族國家,出現各種各樣的割據權力之後,中央權力被解構,然後就會導致國家碎片化、世界碎片化,它是不利於全球化的。實際上今天你看美國“小院高牆”,其實就是封建性的體現。

範勇鵬表示,這就是在阻礙全球化的進一步的發展。全球化本身有它的問題,這種大資本對全球的統治,但是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來馴化這樣一種全球化,來改造它。如果你這種封建力量起來之後,你乾脆不搞全球化了,世界就會碎片化,會帶來大量的戰爭、動盪,包括宗教極端主義的興起,包括人類的交通,物質交流開始受到阻遏。那麼我們今天因爲現代化已經帶來了很多全球問題,各種傳染病、全球犯罪、氣候變化,最後世界開始解構,誰來解決這些全球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編輯: 劉清揚

責編: 傅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