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自律 優先席照見慈悲心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臺北捷運再度上演優先席的讓座爭議,而輿論對相關事件又出現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爲應該發揮博愛精神,有人認同不讓座者的行徑。從法律角度來看,佔據優先席者堅不讓座,沒有人能夠指責他犯錯,但就更高的道德層面而言,這樣的言行就值得商榷了。

在公共運輸工具中,特別標明「博愛座」或「優先席」,本身就預設了一種倫理學的道德訴求。換句話說,面對空蕩蕩的優先席,我們要不要大剌剌一屁股坐下?這樣的抉擇不涉及法律面的是非對錯,而涉及當事者要成爲什麼道德觀的人。我們究竟只要單純遵守法律即可?還是我們能發自內心,主動對他人施加慈悲與憐憫?

如果我們認爲後者是一種更理想的境界,可以帶來更完美的社會,那麼它就會有幾種預設的前提等待實踐。

首先,「道德」與「善行」是一種自律或自我要求,因此不能區分對方「值不值得」善行。此外,它預設所有人都是弱者,因此在面對困境時,生而爲人都被期望發揮同理心,對他人施加援手與善行。在上述情況中,所有人都是善行的發動者與受惠者,這是人類社會與文明能夠維繫的最大關鍵,也是單純法律望塵莫及之處。

這次北捷讓座爭議中,被踹了一腳的婦人被描繪成習於道德勒索者,即便如此,她也值得我們施加善行,因爲真正的良善是一種自律,如同佛家所說的「慈悲心」,關鍵在於奉行內在的道德律令(或要求),如有所分別計較,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經常看到尖峰時段,即使捷運車廂內擁擠不堪,很多人整天工作疲累不堪,依然把「優先席」空開,以便讓給更有需要的「弱者」;換句話說,絕大多數的人都能奉行道德的內在律令。

因此,不管對方是如何態度惡劣,就像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哲學家林從一所說,在面對道德抉擇的時刻,關鍵就在於誰願意「掌握最無私的主觀」,把任何人都預設爲可能更需要座位的弱者。這樣的道德實踐,不僅是利他,更是最完美的利己,在任何人有需要的時候,隨時都能獲得他人施加的良善。

因此,身心健康者大剌剌坐在優先席,旁人無法指摘他的是非對錯,但往往意味着他道德感薄弱,要不就是蓄意踐踏這樣的道德訴求,遑論還有體力踹對方一腳?

而附和者不但稱讚這樣的行爲,還透過不知真假的描述,把被踹者妖魔化,對比現在有大量臺灣民衆主動前往花蓮災區協助災民重建家園,兩者的良善實踐與道德自律的差別,讓人不禁格外感慨。(作者爲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