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版光碟「大補帖」侵害智慧財產權被政府取締

臺北市警局出動近百名聯合警力,同步在臺北縣市十六處地點執行掃蕩「大補帖」專案行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7/08/26 盧振升攝影)

盜版光碟俗稱「大補帖」,盛行於1990年代。「大補帖」這個稱呼源於中藥的補帖,後來有一個泡麪品牌以此爲名,給人用料豐富與滋補身體的印象。

【推薦閱讀】 臺北光華商場的無碼年代 曾經是「大補帖」的天堂 電腦無法一指開機! 五、六年級生才懂得磁碟片時代

「大補帖」的流行,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1990年代中期以來,作爲可攜式儲存媒體的光碟片開始普及,一張CD-R光碟片的容量超過600MB,比一張1.44MB的3.5吋磁碟片要多數百倍。原本的軟體安裝以磁碟片爲主,若改爲燒錄光碟,則可裝入大量軟體。隨着光碟機與光碟片的不斷降價,讓不肖業者燒錄光碟的成本大幅降低,有賺取暴利的空間。當時在電腦商場周邊,相當容易買到盜版光碟,有的是店家偷偷販賣,有的是跑單幫的小販,在出入口向客人兜售。

根據1994年的報導,一片「大補帖」賣數千元,相較正版軟體便宜許多,當時如果是收入遊戲軟體,市值約數萬元;若收入套裝或工具軟體,高達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難怪不肖業者與消費者都趨之若鶩。

不過,「大補帖」嚴重侵害正版廠商的智慧財產權,這也是臺灣在國際社會被冠以「海盜王國」的原因之一。外國正牌軟體廠商不甘損失,開始組成聯盟,遊說我國政府,警方也開始取締這些製作及販售「大補帖」的地下業者。

有意思的是,「大補帖」的沒落,主因是本世紀以來寬頻網路的普及,網速大增,於是FTP、P2P等檔案分享工具崛起,成爲新一代的電子檔案傳輸主流。

臺灣消費者購買盜版軟體的習慣似乎不減,光華商場販賣「大補帖」的情況還是很猖獗,讓軟體業者傷透腦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1/02/21 許明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