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宗慶後人設崩塌,我們是否欠鍾睒睒一個道歉?
宗慶後 “布衣首富”“民族企業家” 的人設崩塌,如同一顆投入輿論湖面的巨石,激起層層漣漪。隨着其非婚生子女、離岸信託等隱秘被揭開,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浮出水面:當年與宗慶後在商業戰場上針鋒相對的鐘睒睒,在掌握足以顛覆對手公衆形象的信息時,始終選擇了剋制。如今回望那場硝煙瀰漫的 “水戰”,以及當時網友對鍾睒睒的口誅筆伐,或許我們都欠他一個遲來的道歉。
一、那場硝煙瀰漫的 “水戰”:輿論天平的傾斜
時間回溯至 2023 年,娃哈哈與農夫山泉的市場競爭升級爲公開論戰。導火索是娃哈哈旗下產品對農夫山泉 “天然水” 概念的質疑,隨後演變爲雙方在渠道政策、營銷話術上的交鋒。宗慶後以 “民族品牌守護者” 的姿態,指責農夫山泉 “外資背景”“營銷過度”,而鍾睒睒則迴應稱 “市場競爭應迴歸產品本質”。
彼時的輿論場呈現出明顯的一邊倒。宗慶後 “一生簡樸”“爲實業奉獻” 的公衆形象深入人心,網友將娃哈哈視爲 “民族企業標杆”,對其質疑多以 “良性競爭” 消解;而鍾睒睒與農夫山泉則被貼上 “資本逐利”“炒作概念” 的標籤,甚至遭遇 “崇洋媚外” 的人身攻擊。社交媒體上,支持娃哈哈的網友以 “守護民族品牌” 爲由,對鍾睒睒展開激烈批判,部分言論已超越商業討論範疇,演變爲對其個人品行的質疑。
鮮爲人知的是,據接近農夫山泉的知情人士透露,鍾睒睒團隊當時已掌握宗慶後家庭佈局的部分信息,包括其非婚生子女的存在及國籍情況。這些信息若在論戰高峰期曝光,足以對宗慶後的公衆形象造成致命打擊,甚至扭轉輿論風向。但鍾睒睒最終選擇了按下不發,僅以 “專注產品品質,不參與人身攻擊” 迴應外界。這種剋制在當時被解讀爲 “理虧”,如今看來,卻是商業競爭中罕見的底線堅守。
二、人設崩塌的連鎖反應:被顛覆的認知
宗慶後去世後,家族遺產紛爭揭開了其人生的另一面:除公開的女兒宗馥莉外,他與二房杜建英育有三子,且均爲美國籍;其本人及易友早年持有美國綠卡、護照,通過離岸信託、關聯交易等方式進行資產佈局。這些信息與他 “拒絕外資”“紮根本土” 的公開表態形成強烈反差,也讓公衆意識到,所謂 “布衣首富” 的形象,不過是精心構建的商業敘事。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宗馥莉 “爲企業犧牲個人生活” 的人設,也被 “美國代孕三子”“曾持美國護照” 等事實打破。這些細節的曝光,不僅消解了宗氏家族的道德光環,更讓當年支持娃哈哈的網友陷入認知混亂 —— 他們曾爲之辯護的 “民族大義”,或許只是家族商業佈局中的一環;他們曾批判的 “資本操作”,恰恰是宗家早已熟練運用的手段。
此時再回望鍾睒睒的選擇,其價值愈發清晰。在商業競爭中,對手的隱私與家庭信息本就不應成爲武器,而鍾睒睒在最能 “致勝” 的時刻選擇收斂,既是對商業倫理的尊重,也是對對手人格的基本底線的維護。這種剋制,與當年部分網友的過激言論形成了鮮明對比。
三、道歉的意義:不止於個體,更在於反思
網友是否欠鍾睒睒一個道歉?答案或許不僅在於一句 “對不起”,更在於這場風波折射出的公衆認知偏差。
其一,警惕 “人設崇拜” 的陷阱。宗慶後的案例證明,企業家的公衆形象往往是商業敘事的產物,與其實際行爲可能存在鴻溝。公衆若僅憑人設站隊,難免陷入非黑即白的認知誤區,甚至成爲商業競爭的工具。
其二,重構商業競爭的評價維度。鍾睒睒的剋制提醒我們,真正的商業較量應聚焦產品、技術與服務,而非人身攻擊或隱私曝光。以 “道德高地” 綁架企業競爭,最終只會扭曲市場規則。
其三,學會理性糾錯的勇氣。當年對鍾睒睒的過激批判,本質是信息不對稱下的情緒宣泄。如今真相漸顯,承認當年的判斷偏差,既是對個體的尊重,也是公衆媒介素養提升的體現。
宗慶後人設的崩塌,與其說是個人形象的幻滅,不如說是商業祛魅的必然。當輿論褪去濾鏡,我們更應看清:評價一個企業家,不必糾結於其構建的道德光環,而應關注其對行業的貢獻、對消費者的責任、對競爭規則的遵守。從這個角度而言,鍾睒睒當年的剋制,已然給出了答案。而那句遲來的道歉,與其說是給鍾睒睒的,不如說是給我們自己的 —— 爲曾經的盲從,爲被情緒裹挾的判斷,也爲對商業倫理的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