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孫柏慧:“焊”衛中國製造

□本報記者 李愛民

在硬質合金堆焊自動化焊接生產線建設現場,一個身影正忙碌穿梭,他手持遙控裝置全神貫注進行設備調試,不時與身旁同伴交流探討。這個忙碌的身影,正是哈電集團唯一一名90後高技能專家,全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哈電汽輪機冷作分廠智能焊接班班長孫柏慧。

從一名普通電焊工,逐步成長爲國家級技能大師,孫柏慧帶領68人精英團隊,攻克了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這位90後工匠,以焊槍爲筆,書寫着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奮鬥傳奇,讓黨旗在生產一線熠熠生輝、高高飄揚。

淬火成鋼:從普通電焊工到首席技師的逆襲之路

2010年,年僅20歲的孫柏慧入職哈電汽輪機。回憶初入行時的情景,他感慨萬千:“剛進廠時我只會簡單的電弧焊,連氬弧焊都不熟練。”面對企業生產的高端焊接需求,白天他緊跟師傅在車間實操,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夜晚他躲在家裡研讀專業書籍。就連休息時間,他也主動留在廠里加班,廢鋼上密密麻麻的焊痕見證了他的成長。

2012年,孫柏慧迎來職業生涯的第一個重大挑戰——全球首臺AP1000三代核電機組核心設備焊接工作。“管板密封焊接時因氣候原因參數有偏差,我們在現場連續調試,兩天兩夜沒閤眼。”孫柏慧說,經過不懈努力,最終項目焊接合格率高達99.6%,遠超國際標準的98.6%。

2013年,孫柏慧光榮地成爲一名共產黨員,並在同年參與了重點機組厚壁合金工件焊接工作。“這種合金焊接在國內尚屬首次,無案例可循。”孫柏慧帶領團隊翻閱資料、焊接試板、調試程序,經過無數次修改與完善,最終達到了產品設計工藝要求。他們24小時輪班作戰,克服重重困難,提前四天完成任務,且四個組件全部一次性射線探傷合格。此次突破,使公司鈦合金焊接質量及核心技術躍居國內領先地位。

2018年,孫柏慧在黑龍江省青年職工崗位技能大賽中斬獲焊接比賽冠軍。“從普通焊工到首席技師,我用了8年時間。”如今的他,擁有國際焊接工程師資格證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孫柏慧勞模創新(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

攻堅破局:在“卡脖子”技術面前勇當先鋒

“黨員就該在最需要的時候站出來。”這句話不僅是孫柏慧的口頭禪,更是他面對技術封鎖與重重挑戰時的行動準則。

2019年4月,孫柏慧臨危受命,從原班組調任閥門班班長,肩負起“汽輪機主汽閥裝配件硬質合金堆焊質量提升”的重任。硬質合金,這個焊接界的“刺頭”,對工作環境、焊接標準乃至檢測手段都極爲苛刻,一旦出現問題返修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對這一棘手難題,孫柏慧一頭扎進工作中,帶領團隊日夜奮戰,不斷摸索、反覆嘗試。“2019年末,我們班組硬質合金堆焊質量較上一年度提升了56.3%,到2020年末,產品質量更是較同期提升60.2%,部分產品一次交檢合格率高達98%,實現了質的飛躍。”孫柏慧激動地說。

2022年,孫柏慧又挑起國家“十四五”規劃項目重型燃氣輪機“燃燒室”製造的大梁。這個國內功率最大的燃機核心部件,製造精度要求達到0~0.03毫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一半,其工藝難度可想而知。“整個項目製造過程異常艱難,國內首次應用,焊接無借鑑文獻,只能邊探索邊總結。”孫柏慧爲攻克技術難關,帶領團隊常常工作到深夜。爲確保核心部件的進度和質量,他們開展了“黨建共建”活動,與設計人員一同吃住在單位,全程跟蹤製造流程。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孫柏慧和團隊終於在9月30日這一關鍵節點完成產品交付。該項目的完成,標誌着我國成功擺脫了重型燃氣輪機關鍵技術的封鎖,展現了大國重器的製造實力。

薪火相傳:培育焊接領域新生力量

“黨員不僅要自己發光,更要帶出一支隊伍。”孫柏慧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他注重“傳、幫、帶”,將多年積累的技能及經驗傾囊相授,進一步提升焊工隊伍的整體技術水平。面對時間緊、任務重,他現場指導,手把手傳授技能,編寫《鈦合金製造技術控制要點》手冊,在最短時間內讓員工技能水平迅速提升,培養出20餘名焊接骨幹。

“2019年入廠便跟着師傅幹。我從師傅那不僅學到技術,還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孫柏慧的第一個徒弟樑宇陽說,他從“小白”成長爲班組中的主力干將,全靠師傅手把手帶。

“我和孫師傅是搭檔,一起幹硬質合金堆焊項目時,焊接總是有缺陷,他帶着我們從人員、設備、工藝、環境查原因,重新捋順流程後,合格率達99%以上,成了行業標杆。”智能焊接班副班長蘇永輝說。

“第一次見師傅幹單面焊雙面成型,一次合格探傷,當時就覺得這手藝太神了,才明白電焊工能這麼厲害。師傅總說,成長之路可以複製,他爲我量身定製職業生涯規劃,幫助我加速成長。”趙龍清說。如今,趙龍清已成長爲公司十大傑出青年、青年崗位標兵,能熟練掌握五種以上焊接方法。

“每個人都有優點,不放棄任何一個人,以閃光點爲突破點,定點式跟蹤式培養,讓骨幹帶新手,確保每個工序都有後備力量。”當孫柏慧談到他的育人理念時,眉間洋溢着自豪感。作爲黑龍江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勞模創新工作室的負責人,他帶領工作室成員完成技術革新300餘項,主導完成科研、攻關、發明專利等40餘項。

“只要黨和國家需要,我們就會用匠心守護中國製造的榮光。”這位90後工匠的話語,飽含着新時代產業工人的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