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率先喊出「非核家園」口號 施信民:我知道不可能一蹴可幾
▲臺灣的反核運動先驅、臺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也是最早提出「非核家園」口號的人,投身反核運動達40年。(圖/記者林挺弘攝)
記者唐鎮宇/臺北專訪
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組將停機。這一刻,臺灣將不再有運轉中的核能發電廠,正式邁入「非核家園」。這一天,對於當年首位提出「非核家園」口號的76歲施信民來說,是一個等待了40年的日子。
施信民的反核之路,源自於他20多歲在美國留學期間接觸到的反核知識。他回憶,當時能源議題在美國討論正熱,有一派強調應該採用再生能源這類的「Soft Energy」,而非核能這類的高風險能源。
施信民32歲學成歸國時,臺灣的核一廠已經開始運作,核二、核三廠陸續興建中,政府正準備提出核四廠興建計劃,讓他們這羣熱血青年認爲萬萬不可,開始透過參與討論、撰寫文章等投入反核運動。
▲施信民(右一)當年從美國學成回臺,隨即投入臺灣反核及公害監督等運動。(圖/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提供)
1970年代末期的臺灣,因仍處於威權統治,反核聲音極爲微弱。當時,只有極少數學者如林俊義、張國龍等人發表文章,質疑核能安全。加上臺灣正處經濟發展期,環境公害問題嚴重。施信民說,他作爲大學老師「覺得有使命感,應該要站出來!」便開始四處發聲,平時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討論,寫文章傳遞理念。
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災發生,全球對核能安全疑慮驟升。隔年臺灣解嚴,公民社會力量逐步崛起,爲反核運動提供了組織化發聲的空間。施信民與志同道合者於1987年底成立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成爲臺灣第一批合法登記的環保非政府組織之一,是臺灣環境運動的重要起點。當時社會剛解嚴不久,氛圍尚未完全開放,施信民笑說他也有被跟監,後來也知道當時身邊有不少情治單位的線民,但他早有心理準備。
環盟成立後,施信民以組織的力量加大對臺灣各地公害的監督以及反核運動的推行。1988年4月,環盟首度在臺北舉辦反核遊行,約2000人蔘與。當天隊伍從自由廣場集結,遊行到臺電大樓前並遞交反核陳情書,吹起反核運動的號角。
▲1988年臺北首次舉行反核遊行,施信民(右三)在和同伴在臺電大樓前靜坐抗議。(圖/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提供)
反核運動發展過程中,1991年「鹽寮事件」是第一個重要轉折點。施信民說,當時居民爲了抗議當時核四環評程序不公,在覈四預定地搭建「核電告別式」帳篷;警方之後強制拆除帳篷,居民與反核團體欲強行衝入核四廠內,與警方發生衝突,造成一名警察不幸身亡,多位抗議者受傷。後來環盟臺北總部遭到搜索,反核運動也一度被扣上「暴民」的帽子。
進入1990年代,施信民說當時他思考要爲反核運動提出一個未來的願景。當時國外多是使用「Nuclear Free」或「Nuclear Free Homeland」,中文語意翻成「無核區」,但他左思右想,認爲「非核」比較適合,再加上是對未來的願景,因此「非核家園」一詞就在他筆下誕生了。
2000年政黨輪替,由民進黨籍陳水扁出任總統,並隨即在當年10月宣佈停建核四。施信民回憶,「當時大家聚集在行政院前歡呼!」但這份喜悅僅維持4個月,後來在野黨國民黨的強力反對,以及大法官釋字第520號解釋下,核四在2001年2月復工。施過去受訪曾多次表示,「那是我投入反核運動最受挫的一次」,但現在回頭問他,他卻笑着說:「反核跟做研究一樣,本來就是長期目標,不太可能一蹴可幾。每次快要成功的時候,我都會想說:『真的嗎?』」
施信民說,其實陳水扁決定要讓核四復工前,曾親自向他和其他反核人士道歉,表達是因朝小野大的政治現實,「但陳水扁也承諾他是反核的」,並表達任內不會再推動任何核電廠的興建。
但這段期間反核團體也並非毫無斬獲,2002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基本法》,明定「政府應訂定計劃,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讓反核主張從社運口號提升成爲法律位階的國家政策目標。
▲施信民(中)投身反核運動,各種反核、環境相關遊行都能見到他的身影。(圖/臺灣環境保護聯盟提供)
2011年日本福島發生核災,臺灣反核運動也迎來重大轉折點。施信民說,當時有很多本來擁核的老師,都跑來跟他說「現在我反核!」;藝文界等過去未積極參與的羣體,也都開始加入反核行列,輿論出現顯著轉變。
2013年,環盟等共150個民間團體在北、中、南、東四地發起反核遊行,總參與人數達22萬人;2014年林義雄發起反核四禁食抗議,最後在大規模社會運動壓力下,馬英九政府宣佈核四封存不運轉。
2017年,民進黨再度取得執政,立院三讀通過《電業法》修正案,明定核電須在2025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但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李敏等發起公投要求刪除,並在2018年獲得59%得票率通過。不過民進黨政府僅刪除該條文,核電廠仍按照既定期程除役。核一廠兩機組分別在2018、2019年除役,核二廠兩機組在2021、2023年停機,核三廠一號機組在2024年7月26日停機,全臺最後一個核能發電機組、核三廠二號機組,將在本週六停機。
▲反核反了40年,76歲的施信民看到過去抗爭照片,都能一一詳細說出每張照片裡當時的狀況。(圖/記者林挺弘攝)
施信民說,5月17日臺灣邁入非核家園的這一天,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他和反核夥伴們將重現1988年的首次臺北反核遊行歷史鏡頭,到臺電大樓前舉行非核家園晚會。即便勝利的日子就在眼前,施信民笑說,他過去的症狀又出現了,又會想:「真的會這樣順利嗎?」
施信民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包括美國在臺協會日前公開表示願意協助臺灣引進新興核能技術;總統賴清德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不排除接受「先進新式核能發電」,都讓核電捲土重來的可能性增加不少。談到這裡,施信民還是一貫「審慎樂觀」的態度,重申「反核本來就不會一蹴可幾!」40年的反核運動中,他坦言也遇到不少挫折,但從未想過離開。他笑說:「活着就要做有意義的事,不然人活着幹什麼?」
▲儘管反核運動有不少挫折,但施信民從未想要離開。他身後爲復刻1991年「505反核救臺灣大遊行」時,由當時臺大社會系學生張益贍創作的「核電惡靈」藝術裝置。(圖/記者林挺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