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榜首棄臺大選清大 徐伯均建議學子:保持好奇、獨立思考

當年的臺灣「學霸」徐伯均,如今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記者黃惠玲/攝影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四十歲的徐伯均,回首十八歲時意氣風發的選擇,從未後悔。

徐伯均是臺灣二○○三年大學指考第二(理工)類組榜首,當年他未選擇排名第一的臺大電機系,選讀清大材料科學系時轟動一時,被視爲「選系不選校」的特例。廿二年過去,近日因聯合新聞網「報時光」回顧徐伯均的故事,在社羣意外引起討論。

現爲美國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系(Molecular Engineering)助理教授的徐伯均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選讀清大材料時,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不過當時爲了讓「榜首」頭銜名實相副,加上師長的「善意期許」,幾乎沒日沒夜地苦讀,直到有天體力透支,卻發現隔天要交的報告沒時間完成時才頓悟「我高估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從那次後,徐伯均開始放鬆自己,校園生活變得有趣,但代價是成績走下坡,申請美國大學研究所第一年,竟沒有拿到任何錄取通知。很多人都不清楚他這段經歷,原來榜首不是一路順遂的保證。

徐伯均說,累積過去的經驗,自己將「情緒」跟「問題本質」做出了區別,很多挫折是可控的,只要有對策、時間、耐心,自然就有解決的時候。如果遇到「不可控的挫折」,那麼必須要將心態扶正,告訴自己只能繼續前行。

「時間拉長後往回看,很多當時以爲是重大挫敗,成長後覺得其實只是小小石頭。」徐伯均說,從這段體驗發現,「愈早碰到失敗,後來吃虧機率愈小」。

年輕學子如何對未來做出正確選擇?徐伯均說,不妨多聽建議,從而獨立思考;不要浪費每個人基因裡的天賦「冒險精神」和「好奇心」,「跬步千里,養成好的習慣,讓時間累積實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