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榜首「拒絕臺大」學霸男神徐伯均現況專訪:「從沒有後悔」
當年的臺灣「學霸」、現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徐伯均,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他並非不勞而獲的天才,他的求學過程也有挫折,但他不後悔選擇學術之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25/06/05 記者黃惠玲攝影)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40歲的徐伯均,回首18歲時意氣風發的選擇,從未後悔。
「給自己多一點探索的機會。」徐伯均坐在芝加哥大學校園書店裡,輕啜一口咖啡後說,「選擇真正喜歡的領域,就是你最好的出路。」
●選系不選校 轟動一時
徐伯均是2003年臺灣大學入學指考第二(理工)類組榜首,目前任教於全美頂尖高等學府芝加哥大學;當年他未選擇排名第一的臺灣大學電機系,選讀清華大學材料科學系時轟動一時,被視爲「選系不選校」的特例。
當時媒體多用「天才」、「學霸」形容特立獨行的徐伯均,他帥氣的外表也引人注意。22年過去,近日因聯合新聞網「報時光」回顧徐伯均的故事,在社羣意外引起廣泛討論,網友各種意見都有。本報特別到芝大訪問徐伯均,他回溯這段過程,侃侃而談年少時的堅持,與此後實踐的理想。
【報時光報導徐伯均】 榜首放棄臺大電機!學霸男神徐伯均如今在美國名校教書
3年前傳統第二類組榜首徐伯均,舍臺大電機,就讀清大材料工程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6/07/21 李名揚攝影)
在許多年輕學子面臨選校、選系的迷惘時刻,現爲芝大分子工程系(Molecular Engineering)助理教授的徐伯均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當年我選讀清大材料時,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他一直對材料的微觀結構到宏觀運用有很大熱情,加上從事勞工工作的父親與從商的母親對他採取開放教育,讓他能自由從容地選擇所愛。
●頂榜首光環 帶來壓力
不過,榜首的光環帶給徐伯均榮耀,也帶給他龐大的壓力。
「學霸並非不勞而獲。」徐伯均說,到清大的前兩年,爲了讓自己的「榜首」頭銜名實相副,加上來自師長的「善意期許」,他花了絕大多數時間鑽研學業,「幾乎沒日沒夜地苦讀,直到有天體力透支,卻發現隔天要交的報告沒時間完成時才頓悟,我高估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從那次後,徐伯均開始放鬆自己,不再執着「學霸」身分,校園生活也開始變得有趣,但代價是成績日走下坡,「多少影響了之後我申請赴美留學。」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徐遐生(圖右)頒發獎學金給2003年以第一志願選讀清大材料所的大學指定科目考試第二類組榜首徐伯均,爭取強化學子以第一志願選擇清大信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4/03/04 黎慧琳攝影)
徐伯均說,服完兵役後的2008年,他進入中央研究院工作,後來也申請美國大學研究所,沒想到第一年竟然沒有拿到任何錄取通知。
「當時的確很失望。」徐伯均說,很多人都不清楚他這段經歷,原來榜首並不是一路順遂的保證。
知道自己的不足後,接下來的一年,徐伯均努力強化研究項目,2009年以更完善的履歷,進了史丹福大學研究所,並在2016年取得材料博士學位。也是在這段求學時期,他成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奈米技術、能源與環境領域有傑出貢獻的華裔材料科學家崔屹的入門弟子,奠立了他日後的職涯走向。
●愛上教書 從沒有後悔
「崔屹教授讓我真正瞭解教授的工作。」徐伯均說,他開始「愛上投入研究、教書、貢獻社會的這個行業。」徐伯均畢業後留在史丹福當了兩年博士後研究員,直到2019年他接獲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教職聘書,才離開待了八年的史丹福校園。
「如果沒有在攻讀博士時期,有機會看清楚自己的興趣,或許今天我仍在職涯路上跌跌撞撞。」徐伯均坦言,當年一起在清大材料系的同學,不乏已經成爲科技業的「億萬富翁」,不少人也都曾經看壞他的選擇。但徐伯均很清楚未來在學界及產業界之間扮演的角色,他認爲金錢與成就無法畫上等號,他從來沒有爲自己的選擇後悔。
「當了六年教授,這份工作跟產業界最大的區別在於學生。」徐伯均說,培養出一批學生,從他們什麼都不懂到取得博士學位,然後在社會上不同工作領域做出不同的貢獻,「那種成就感無法跟金錢做比較。」
從進入大學到當美國大學的教授,22年的時光不可能沒有感到過挫折或沮喪。徐伯均說,累積過去的經驗,他將「情緒」跟「問題本質」做出了區別,「很多挫折是可控的,只要有對策、時間、耐心,自然就有解決的時候。」如果遇到「不可控的挫折」,那麼必須要將心態扶正,告訴自己只能繼續前行。
「時間拉長後往回看,很多當時以爲是重大挫敗,成長後覺得其實只是小小石頭。」徐伯均說,從這段體驗發現,「愈早碰到失敗,後來吃虧的機率愈小。」
●非不費吹灰之力天才
徐伯均說,前陣子一些學生、朋友都傳了聯合報「報時光」的新聞給他看,「我不知道爲什麼當年的榜首新聞又被重新炒熱。」一位學生還告訴他,「老師你應該讓大家知道你投入了多少時間在教學、研究。」意指他並非是那種不費吹灰之力的天才。
「除了週末有一天是家庭日外,其他時間都沉浸在研究、教學、寫論文。」徐伯均說,他在芝大幾乎全時工作,「要學習的太多了,尤其科技進步迅速,還有太多想要探知的領域。」
因爲感念當年在臺灣清華大學的教育,給了他受益良多的知識,徐伯均從去年開始,與其他三位來自臺灣的芝大教授金政(理學院)、陳津渡(醫學物理)與高建民(醫學物理),共同主辦了「芝加哥大學暑期臺灣學生交流計劃」(UCTS,官網:https://uctsfellowship.uchicago.edu/)。該計劃去年招收了八名學生,今年第二屆學生已經激增到30位。
徐伯均說,希望透過這項計劃,讓更多的臺灣學生可以在實體環境,瞭解做學術是怎麼回事,讓臺灣的年輕世代,有機會探索更多的選擇,更具有國際視野,「這也是現階段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
徐伯均在芝大所領導的實驗室,主要專注於創新性光熱調控材料的設計、合成與製備。並運用從基礎材料科學到系統級機械工程的跨學科研究方法,致力開展具有變革性的科研工作。
●想以輻射製冷解決暖化
徐伯均說,假如要說自己最大的夢想,應該就是「把輻射製冷」的理論,運用到解決地球暖化的環境危機。
近年積極投入「涼感衣」研究的徐伯均表示,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氣候日益惡化,在一些缺乏冷氣等公共衛生設施的發展中國家,人民正遭遇酷熱的嚴苛挑戰,「我們正研發把利用奈米科技反射太陽光的技術,運用在製造可以讓這些民衆減少受到酷熱傷害的衣物。」
他說,假使可以把這種實驗性的概念量化生產,未來研發出防止冰川融化的產品,甚至解決隨着人工智慧發達帶來的數據中心散熱問題,都將不再是紙上談兵。
對於年輕學子如何對未來做出正確選擇?徐伯均說,不妨多聽取建議,從而獨立思考;不要浪費每個人基因裡的天賦「冒險精神」和「好奇心」,「跬步千里,養成好的習慣,讓時間累積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