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混亂 藍地方難包圍綠中央

前總統馬英九參與海峽論壇,值得關注的是,國民黨地方首長爲何不參與論壇?爲何無法產生地方包圍中央的效應?這凸顯馬英九路線與現行黨中央及地方首長的思維衝突嗎?對臺灣政局及兩岸關係會產生什麼影響?

此關鍵性課題涉及國民黨地方首長的兩岸路線分歧,朱立倫黨中央的協調力不足,加上地方選票極大化的現實考量;國民黨地方首長未集體參與海峽論壇,無法形成藍地方包圍綠中央的態勢。

首先,基於政治風險與形象考量。陸委會認定論壇是「統戰平臺」,批判馬英九甘願淪爲「統戰樣板」。民進黨政府一再表示禁止中央層級官員訪陸,不樂見地方官員參與論壇;國民黨地方首長若參與,易被貼上「親中賣臺」、「接受一國兩制」的標籤,淪爲中共「在臺協力者」。尤其民進黨一再強化「主張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的刻板印象,致國民黨兩岸論述陷入左支右絀困境。

其次,地方首長的選票壓力。藍營面對基層選民輿論壓力,特別是中南部或中間選民比例高的地區,擔心遭政治攻擊。地方選舉並不涉及主權等高度敏感政治議題,民衆可能支持國民黨,但不表示支持親中路線。民進黨將政治標籤化,往往使藍營候選人不願開罪中間選民。基於選票極大化且兩岸事務非地方選舉焦點,過度關注兩岸事務無加分效果,故選擇缺席論壇。除非農業觀光縣需要拓展農產品貿易、推展休閒觀光,如雲林縣、臺東縣;或金馬基於小三通等兩岸交流及合作關係需要,否則一般縣市長並不會把參與海峽論壇視爲重要活動。

再者,黨內兩岸政策立場不一致。國民黨雖主張兩岸和平發展,但對統一則採取戰略模糊態度。地方菁英與黨中央對兩岸互動尺度、終局狀態認知的主張有所不同。例如新北市長侯友宜強調「安全與和平」,態度相對保守;桃園市長張善政曾提及兩岸務實交流;臺北市長蔣萬安雖參與「雙城論壇」,但傾向模糊兩岸議題立場,均不願捲入高度敏感政治議題。國民黨內兩岸路線出現爭論,且無整合兩岸論述能力,不僅造成路線矛盾,同時分散黨的力量及整合。

最後,黨中央組織及路線弱化。當「藍地方」無法對「綠中央」政策形成壓力,反使綠兩岸路線更加穩固。換言之,藍營缺乏一致戰略與共識,難形成集體行動;且欠缺兩岸路線的整合策略,黨籍地方執政者未能制定明確的兩岸交流藍圖,各自爲政無法形成合力。

國民黨已連續在三次總統選舉敗選,致黨中央領導威信備受挑戰,難以有效整合地方。縣市長能否當選,不在於兩岸關係上的治理能力,而是與其地方政績及社會基層網路連結有關,故不願參與具高度政治爭議的海峽論壇。

藍地方首長無法集體參與論壇,導致藍營無法旗幟鮮明倡議其兩岸路線,更無法形成地方包圍中央的效應。也因黨內欠缺戰略,反淪爲「統戰樣板」的批評,陷入被動性角色而無法掌握兩岸話語權及論述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