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後屯變先進

採訪陳浩南時,桌上一張特別的照片吸引了記者:穿着迷彩服的陳浩南躺在村頭地上,累得睡着了。“這是我們發展集體經濟連續兩天打井時候拍的。”陳浩南說自己很皮實,但也有打盹的時候。

轉眼,陳浩南到遼寧省遼陽市燈塔市鏵子鎮後屯村4年了。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他帶領村民創建了葡萄種植基地、豆油作坊車間、生豬養殖等經濟項目;帶着特色農產品進直播,上遼寧衛視春晚,把村裡的土特產逐漸打出了名氣。

一個村支部就是一座鄉村振興的紅色堡壘。陳浩南說:“黨建是我迅速融入鄉村打開局面的金鑰匙。”爲了加強黨建,陳浩南先後協調資金12萬餘元,搭建起紅色村組織振興黨建工作室,創建紅色黨員之家,打造黨建文化長廊和黨史學習教育紅色步道,先後10餘次邀請先鋒模範、專家學者到村裡講黨課。科學設置“黨員致富責任區”5個、“黨員先鋒組”8個、“義務志願組”8個。通過黨員積分制與星級評定,村黨支部凝聚力顯著增強。

4月裡,桃紅柳綠的後屯村迎來一撥撥遊客。在特色黨建中挖掘紅色資源,陳浩南瞄準了後屯村的“招牌定位”——遼寧省紅色旅遊基地。後屯村是抗日英雄李兆麟將軍的故鄉,有豐富的紅色資源。陳浩南提出“以紅色精神浸潤鄉村振興”的發展思路,打造了2.3公里旅遊軸線以及遊客中心、停車場等旅遊配套設施,解決了鄉村紅色旅遊的硬件難題。近年來,當地陸續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

嚐到甜頭的後屯村開始探索“紅色研學+農產品加工”三產融合模式,創設了紅色農文旅數智融合雙創中心、文旅融合農產品加工車間,建成了和美鄉村改造工程、綠化美化工程、軍事博覽園、葡萄採摘園。此外,通過牽線校地合作,引入瀋陽航空航天大學資源,聯合開發“紅色美麗村莊振興復合型文旅部落”,規劃鄉村旅遊、通用航空旅遊等新業態,爲村莊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翻開陳浩南厚厚的駐村日誌,裡面寫滿日常事項:幫老人買藥、調解鄰里糾紛、協調助學金;引入無人機巡護山林,推動自來水全覆蓋,栽種景觀樹1700餘棵,提升人居環境……現在的後屯村是遼寧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紅色旅遊基地,2024年還獲評全國文明村。

“鄉村特色產業還有薄弱環節,我們還得加油幹。”陳浩南說,下一步還要成立村播學院,培養孵化鄉村自己的電商主播,做好黨羣共富的帶動工作,讓更多村民成爲農村主播達人。(經濟日報記者 孫潛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