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恆瑞醫藥BD國內權益
"恆瑞醫藥怎麼了"?其與默克的交易,除了獲得市場認可,同時也引發了疑問。
4月7日,恆瑞醫藥宣佈將口服GnRH受體拮抗劑SHR7280,有償授予默克。這筆交易,恆瑞醫藥能夠收到1500萬歐元的首付款,以及後續潛在的里程碑付款和銷售分成。
但與恆瑞醫藥往常BD策略不同的是,此次率先授權的是SHR7280國內權益。這在恆瑞醫藥的BD歷史上並不常見。至少,這是其在BD領域發力幾年來,首次出售國內權益的案例。
正是這種"反常"操作,引發了市場的疑問。不過,一切似乎又情有可原,輔助生殖並非恆瑞醫藥的強項,與該領域的主導者默克合作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只是,當恆瑞醫藥這樣資源絕對領先的企業,在國內都開始"取捨",這究竟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 01 / 輔助生殖的風口
SHR7280能夠完成對外授權,可能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從潛在可用領域來看,SHR7280作爲一款GnRH受體拮抗劑,是一個多面手,既能在腫瘤領域有發揮餘地,治療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症)也有研究,但目前最核心的探索在輔助生殖場景。
女性排卵主要受到下丘腦-垂體-卵巢軸這一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具體過程爲:
· 下丘腦分泌GnRH(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使垂體FSH(卵泡刺激素)分泌增加,促進卵泡發育,分泌雌激素,子宮內膜發生增殖期變化。
· 雌激素促進卵泡成熟,隨着卵泡逐漸發育,接近成熟時卵泡分泌的雌激素達到200pg/mL以上,並持續48小時,即對下丘腦和垂體產生正反饋作用,形成LH(黃體生成素)和FSH峰,兩者協同作用,促使成熟卵泡排卵。
不過,其中還有一個環節,雌激素逐漸增加,其會對下丘腦的負反饋增強,抑制下丘腦GnRH的分泌,加之抑制素B的作用,使垂體FSH分泌減少。
一旦GnRH分泌不足或被抑制過強,都將導致排卵障礙。在這一邏輯下,刺激GnRH生成,和防止其被抑制,都是幫助女性排卵的核心治療手段。
GnRH拮抗劑能直接阻斷GnRH與受體結合,快速抑制LH和FSH的釋放,針對性強;加上GnRH拮抗劑避免了GnRH激動劑的"flare-up"效應(初期性激素升高帶來的不良影響),且停藥後激素水平可快速恢復,一直是臨牀主流用藥,使用已經超過20多年,臨牀用藥方案超過20多種。
不過,用於輔助生殖領域的GnRH拮抗劑仍有不足:尚未有口服方案問世,這也就造成了依從性不夠高的局面。
SHR7280看點在於,它是一款口服GnRH受體拮抗劑,存在改善治療依從性的可能,並且根據恆瑞醫藥所說,有望成爲輔助生殖領域全球首個獲批的口服GnRH受體拮抗劑。
在這一邏輯下,SHR7280完成對外授權在情理之中。只是,恆瑞醫藥爲什麼會反常,率先賣掉國內權益呢?
/ 02 / 不是恆瑞的長項
答案可能在於,輔助生殖並非恆瑞醫藥的專長領域。
從管線佈局來看,根據2024年財報顯示,2025年至2027年三年內,唯一有可能獲批的輔助生殖創新藥僅爲SHR7280一款。
對恆瑞醫藥而言,自主商業化SHR7280需要巨大的資源投入,並且面臨不確定性。恆瑞醫藥的主要資源投入在腫瘤、自免,而輔助生殖的主要應用場景爲獨立的婦幼醫院,恆瑞醫藥可能需要建立一個專門針對輔助生殖領域的銷售團隊。
同時,恆瑞醫藥並不像其他在該領域深耕的企業一樣,擁有完整的輔助生殖產品線。僅靠SHR7280單打獨鬥,在競爭中可能不具備優勢,至少在產出效率上可能處於劣勢。
因此,尋找一個互補的合作伙伴反而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默克似乎就是這個理想夥伴。默克在生殖治療領域深耕多年,產品線廣泛全面,不僅覆蓋治療領域,產業鏈延伸至試管嬰兒,綜合競爭力非常突出,是生殖治療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根據默克的最新數據,全球已有超過600萬嬰兒在果納芬治療的幫助下出生,約佔自1978年世界上首個試管嬰兒誕生以來,全球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出生的所有嬰兒的50%。在默克的財報中,輔助生殖一直是默克醫藥板塊的三大支柱之一。
中國也是默克輔助生殖領域深耕的市場,設有專門的輔助生殖事業部,目前商業化的產品線多達7款,擁有極強的統治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將SHR7280的國內市場交由默克商業化,或許是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的方法。
/ 03 / "老大哥"引發的思考
從上述情況來看,恆瑞醫藥出人意料地將SHR7280國內權益出售,本質上是一個權衡資源分配的結果:
專注於自己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做深,而把一些自己並不擅長的非核心領域通過更巧妙的方式,更有效率地創造價值。
這也反映了國內醫藥行業的變化,在競爭強度今非昔比的情況下,很難有一家藥企可以保證自己仍然有資源、有能力在所有領域全面展開。相反,需要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圈,儘快完成圈內、圈外的資源分配。
不僅是恆瑞醫藥,更早進行類似調整的是跨國大藥企。
過去幾年,跨國大藥企動作頻頻,例如輝瑞解散"沛兒"團隊,葛蘭素史克決定帶狀皰疹疫苗的銷售交到了本土公司智飛生物手中……全球最暢銷的三款疫苗,在中國地區的銷售都由本土公司負責。
這並不代表跨國大藥企撤退,相反,中國市場他們不能放棄的重要市場。只是在外部競爭和自身降價的需求下,他們更傾向於轉變策略,將集中採購或成熟產品交由合作伙伴,自己則全力投入於本土化創新研發,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
當跨國藥企、國內頭部藥企都開始做減法的時候,關鍵問題也在浮現:還沒有達到上述成就的選手,又該如何精確地定位自己屬於哪類"新物種"?更進一步的說,又是否需要權衡自己在哪些領域纔有更大的突圍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