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木雕“守藝人”
“篤篤篤、嗤、嗤……”在劍川縣甸南鎮天馬村天藝園木雕館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劍川木雕的傳承人施順華正手持刻刀,精心雕琢着《鯉魚躍龍門》。木屑紛飛間,木雕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眼前。
“施師傅,去年的傳承人補助到賬順利嗎?”近日,劍川縣紀委監委監督檢查組來到天藝園木雕館,向施順華瞭解情況。施順華放下刻刀,看着館內正在 “沉浸式”體驗木雕手作的遊客,高興地說:“非常順利。鎮紀委的同志也經常來走訪,有問題隨時能反映。現在政策扶持給力,縣裡的發展環境越來越好,每天都有不少外地遊客來體驗木雕手作,劍川木雕藉着旅遊產業的發展成功‘出圈’啦。”
“雕得金龍騰空舞,鏤出金雞報五更,刻成百鳥枝頭唱,雕花引蜜蜂。”這句民間諺語正是劍川木雕精湛技藝的真實寫照。爲守護好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劍川縣紀委監委主動扛起文化遺產保護監督政治責任,創新運用“室組地”聯動監督機制,對木雕產業發展全鏈條進行全流程監督與活化利用,爲劍川木雕保護傳承工作注入強勁動能。
劍川木雕保護傳承工作涉及領域廣、專業性強,重點部門和關鍵崗位人員的履職情況直接影響保護成效。劍川縣紀委監委立足“監督的再監督”職責,通過調研座談、實地走訪、聯合督查等方式,對各職能部門政策落實、履職盡責、項目審批、經費使用等情況開展全方位監督檢查,以強有力的監督執紀,壓實部門主體責任,並充分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推動構建“黨支部+協會+公司+基地+個體戶”五位一體經營模式,規範市場秩序,推動木雕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同時,建立動態跟蹤問效機制,定期回訪從業者和企業,督促相關部門優化幫扶舉措。
劍川縣紀委監委還將監督觸角延伸到文旅融合發展一線,督促文旅、發改等部門深挖木雕文化內涵,創新“木雕+”產業形態。當前,劍川縣集創作展示、研學體驗、文化消費於一體的木雕館紛紛涌現,“木雕文化節”“非遺研學遊”等活動精彩紛呈,木雕元素深度融入民宿、餐飲、文創產品中,實現了非遺項目活態傳承展示,拓展了文旅融合新空間。全縣從事木雕產業的人員超過2.5萬人,木雕產業年產值超5.5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0%以上,劍川木雕從傳統手工藝成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事關文脈傳承,責任重大。”劍川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探索‘監督+服務’模式,主動傾聽木雕從業者和企業心聲,及時協調解決發展難題,以高質量監督執紀推動劍川木雕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趙利梅)
來源:大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