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分享變成一種「表演」…被流量衡量的社羣時代 誰還敢真實發聲?

打開社羣軟體,你可能會發現——品牌、自媒體、無止盡的廣告,一寸寸攻陷了我們的動態牆。 示意圖/Ingimage

打開社羣軟體,你可能會發現——品牌、自媒體、無止盡的廣告,一寸寸攻陷了我們的動態牆。

或許你偶爾還能在流量的戰場裡,看見朋友出國玩的照片、成就的榮耀、或完成某些人生大事的瞬間。只是,我們已不再隨手貼出生活的碎片,而是開始「斟酌」——這張照片夠不夠美?這句話會不會太矯情?貼文,成了一場公開演出;而我們,變成了自己生活的觀衆。

美國《The New Yorker》專欄作家Kyle Chayka曾形容這個現象爲 “posting ennui”——貼文倦怠。他寫道:人們曾經把網路當作日記,但如今,分享早已變成一種「表演」。

我們活在一個被「流量」衡量的世界。當平臺演算法獎勵「更大聲、更極端、更能引起情緒」的內容,那些只想紀錄生活、說說心情的人,開始覺得「安靜」反而更安全。

貼文的價值,不再來自文字本身,而是「多少人看見了」。於是,每一次發文都像一場公開考試:按贊數是成績,留言是獎勵,而沒人理的貼文,像是被打回原形的孤島。

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2004)在The Paradox of Choice中指出,當人擁有太多比較與被比較的機會時,焦慮會成爲新的常態。

在社羣時代,這份焦慮具體成形:我們不只是害怕被看見,更害怕「被看見後,沒被喜歡」。於是,「寧願不發」成了一種自我防禦。

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2023)的調查,Z世代每天使用社羣的時間比以往更多,但公開發文的比例卻顯著下降。

當貼文成了一場被數字審判的公開表演,人們開始害怕發聲。爲了挽回逐漸流失的使用者黏性,限時動態、快照、Threads等輕量化的產品功能應運而生,但這種「輕量化」也稀釋了連結的深度。

心理學家Sherry Turkle(2011)說過:「我們越來越依賴科技給我們想要的東西,也越來越不再向彼此尋求理解與陪伴。」

限時動態讓表達變簡單了,卻也讓「被看見」變成一種短效止痛。它不是社羣焦慮的解方,也不是病因,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讓孤獨顯得更忙碌。

(本文經《聊心茶室》授權,原文出處「我們活在一個被「流量」衡量的世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