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波塞冬"潛游深海 俄羅斯如何重構核威懾格局
俄羅斯開發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與“波塞冬”核動力魚雷頗爲獨特,是冷戰後較新穎的武器概念,目前僅俄羅斯研發裝備。不過冷戰時期,美蘇曾探索過核飛機、核巡航導彈等多種核武,核魚雷方面也研製過核戰斗部魚雷。如美國MK-45、蘇聯T-5,但因技術限制未實現更大威力、更遠射程的目標。
“波塞冬”與冷戰核魚雷的顯著區別在於,其不僅戰鬥部是核彈頭,動力系統也採用核反應堆,航程近乎無限,發射後潛入大洋難以攔截。據傳其潛深達1000米、速度100節,遠超普通反潛武器的應對能力,攔截難度極大。
外界推測其熱核彈頭當量有1000萬、500萬、200萬噸TNT等說法。水下爆炸能量傳播損失小,威力是空氣中的5倍,打擊航母艦隊或軍港效果顯著,能對美國航母戰鬥羣構成威脅,且美國本土防禦系統對此類武器應對不足,成爲俄羅斯的非對稱利器。俄羅斯專門建造“別爾哥羅德”號、“哈巴羅夫斯克”號核潛艇搭載它,每艘可攜6枚,還計劃建第三艘。
但網傳其能掀起500米海嘯、一枚摧毀半個美國純屬誇大。即便裝蘇聯最大的一億噸當量“沙皇核彈”也無法實現,且自然力量遠勝於此。7月30日勘察加半島8.7級地震釋放能量相當於150億噸TNT,但未對當地核潛艇基地造成毀滅性打擊。“波塞冬”打擊近岸城市、港口會造成嚴重損害及核污染,但並非“毀天滅地”。
編輯: 李蘇寧
責編: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