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白飯從餐桌消失-臺灣稻米產業突圍新出路
記者林挺弘、唐鎮宇/宜蘭、臺中報導
水稻是臺灣最重要的農產品,但國人食米量40年來已腰斬一半,稻米長期生產過剩,加上氣候變遷和關稅風險升高威脅,臺灣稻米產業正處在內憂外患的困境中。面對這波產業寒冬,從青農到農會都在想方設法突圍,有人覆育日治古老品種釀清酒,有人推動有機栽培打造品牌價值,各自摸索着臺灣米的轉型之路。
今年39歲的任永旭,頂着臺大森林研究所碩士學歷,11年前因不喜歡都市擁擠快節奏生活,毅然下鄉到花蓮種稻。沒有農業經驗的他,當初選擇種稻只因「進入門檻比較低」,但看似簡單的農事讓他吃盡苦頭,甚至曾因病害問題「五分地顆粒無收」。
搬到宜蘭發展後,產量比較穩定、品質也比較好的時候,任永旭發現真正的挑戰纔開始,也就是大家越來越不吃飯了。外食人口增加和飲食西化,讓稻米銷售越來越困難,原本嚮往獨處生活的他,被迫回到都市四處跑業務推銷。
爲了突破困境,任永旭開始覆育日治時期的古老酒米品種,包括雄町、山田錦、朝日、神力等日本政府認證的「酒造好適米」。他笑說,會想種這些古老品種,其實是因爲「看漫畫認識清酒,然後就滿想要去種這些比較古老、傳奇性的品種」。
▲任永旭頂着烈日蹲在宜蘭的稻田裡,辛苦地使用傳統方式手工割稻,因爲他正在復耕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古品種米,必須避免機器收割時會混雜到其它品種的稻米。(圖/記者林挺弘攝)
經過一、兩年的摸索後,今年任永旭不但考取花了十幾萬元學費,考取多張清酒品評專業證照,還前往北海道百年酒造進行釀酒研修。今年他首次親自參與從洗米、蒸米到最終壓榨裝瓶的完整釀造流程,把今年的酒命名爲「初心」。
▲任永旭不僅考取多張清酒品評專業證照,還前往北海道百年酒造進行釀酒研修。今年他首次親自參與完整釀造流程,其中制曲的部份尤爲重要。(圖/記者林挺弘攝)
任永旭坦言,這幾年他一直都處於過勞的狀態,但爲了心中的夢想,他仍咬牙堅持着自己的轉型之路。
而提到臺灣稻米釀酒先驅,臺中霧峰區農會是無法忽視的案例。霧峰農會總幹事黃景健擁有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博士學位,他在2003年開啓香米釀酒計劃,打造出來的「初霧」清酒至今在國內外比賽獲獎無數。
黃景健說,很多農產品加工都有價值創造的限制,也容易被複制。他們想到日本有很好的米,也有「地酒」很受歡迎,因此希望臺灣的米也能釀酒,可以創造農產品更高的價值。
▲霧峰區農會總幹事黃景健(右)深入田間和農友一起檢視稻作的生長狀況,他致力於推動霧峰香米的契作和有機友善耕作,帶領霧峰稻米產業轉型。(圖/記者林挺弘攝)
霧峰農會不只釀酒,更從2015年開始推動友善有機栽培,有機面積從一開始5公頃擴大到現在100公頃。意外的是,友善環境的田區迎來了黑翅鳶,成了有機田的守護神,農會也以「黑翅鳶米」爲號召,推動企業認養稻田。
▲臺中霧峰區農會在五甲地推廣的有機友善耕作,成功吸引保育類的黑翅鳶來幫忙滅鼠,於是他們在田間設置棲架,供黑翅鳶長期棲息、繁殖。(圖/霧峰區農會提供)
不管是單打獨鬥的任永旭,還是組織化運作的霧峰農會,他們的故事都反映了臺灣稻米產業轉型的困境與希望。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在安全與冒險之間,各自摸索着一條突圍之路,爲臺灣米尋找新的生存空間。